把握新型工业化内涵外延和推进路径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和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应用引发链式变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影响。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外延亦在不断拓展,在提升要素新优势、完善产业新体系、形成发展新绩效、优化发展新生态方面的特征更为明显。要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和时代条件变化,找准关键着力点,系统部署、协同推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拓展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实践
新型工业化是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瞻部署,也是面向全面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实践。
从技术层面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与以往不同的客观条件,也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西方工业化是在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的基础上推进实现的,土地、劳动力以及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是彼时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蒸汽机、发电机、电动机等重要装备成为驱动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力量,经济增长重点围绕煤电、钢铁、化工、电气机械、交通设备等主导产业展开,后来的信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通信设备、软件信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技术、知识、数据、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形态和分工体系随之深度调整。如,数字智能技术等快速突破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在一定程度上重构生产函数的要素构成和函数形式。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认为,如果人工智能得到妥善使用,将在未来十年增加10%的生产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型工业化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在驱动要素、生产方式、组织模式、产业领域、发展生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需要作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部署。
从实践层面看,新型工业化是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工业化。从世界近现代史来看,早期的英国、19世纪后半期的德国和美国以及后来的日本、韩国等,都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并成为世界强国的。工业化是持续繁荣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依托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海外市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但是,由于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等先进要素积累不足,要素投入粗放、发展方式落后、质效水平较低等问题长期存在,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工业化路径面临的瓶颈制约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作为全面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动力基础,新型工业化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为推进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载体、技术装备和动力牵引,需要摆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
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重塑
当下所谈论的新型工业化是对传统发展要素、体系、绩效、生态的重塑,具有多方面的新特征。
先看要素,新型工业化筑基于要素新优势。生产要素是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没有要素禀赋条件的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就缺少基础支撑。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首先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扩大各类先进优质要素供给,充分发挥先进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我国有条件在新技术领域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并在部分领域赢得领先。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超过欧盟国家2.11%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已有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四分之一,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激光制造等新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随着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人力资本条件改善、海量数据资源释放,我国构建要素新优势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从劳动力、土地等一般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先进要素驱动转变,发展优势也从成本、效率等传统比较优势向质量、品牌、价值链治理等高能级优势变迁。
再看产业新体系。产业体系是工业化的关键支撑。根据国际经验,工业化演进往往伴随着初期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业为主导、中期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导、后期以技术密集型的高精尖产业为主导的变化过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更具创新突破和颠覆性的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加速崛起,正在拓展新的产业增长空间。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形成交汇,在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同时,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同时,产业新增长点不断涌现,正在加速我国产业体系焕新升级。2012年至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2万亿元增长至53.9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2.8%。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6.3%,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8%,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新能源发电装机达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2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