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村(社区)“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村(社区)“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分析研判当前我市村(社区)“两委”班子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刚才,几个*镇、*街道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深刻把握建强“两委”班子队伍的时代重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社区)党组织是我们党在城乡基层的战斗堡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两委”班子作为这个战斗堡垒的核心,其能力强不强、作风硬不硬、威信高不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稳固,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成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宏伟征程中,抓好“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其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大和深远。
(一)建强“两委”班子,是巩固党在基层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村(社区)“两委”班子是党和国家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直接执行者和推动者。只有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听党话、跟党走的“两委”班子,才能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在基层“一根钢钎插到底”,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使每一个村社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抓好这项固本强基的战略工程。
(二)建强“两委”班子,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村(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是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领头雁”。一个地方的产业如何布局、资源如何盘活、群众如何组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委”班子的视野、思路和能力。实践证明,凡是班子坚强有力、思路开阔清晰的村社,往往都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生活蒸蒸日上。反之,如果班子软弱涣散、内耗严重,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机遇也可能付诸东流。因此,我们必须把“两委”班子建设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骨干力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基层村社实现“共富有道”,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建强“两委”班子,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支撑。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基层社会结构、组织形态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治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从矛盾纠纷的调处,到人居环境整治;从公共服务的供给,到文明新风的倡导,大量具体而繁杂的工作都需要“两委”班子去组织、去推动、去落实。他们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响应人”和“一线指挥员”。只有建设一支本领过硬、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够驾驭复杂局面的“两委”班子,才能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精准回应群众诉求,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治理有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聚焦关键,聚力突破,全面提升“两委”班子队伍的质量水平
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专业化村(社区)干部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做到选用与储备、教育与历练、严管与厚爱“三个并重”,推动“两委”班子队伍整体优化提升。
(一)坚持选用与储备并重,在“拓源提质”上下功夫,筑牢班子队伍的“源头活水”。“两委”班子强不强,关键看人选得准不准、结构优不优。我们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大力选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有情怀、敢担当、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进入班子。要打破地域、身份、行业壁垒,广开进贤之路,既要注重从本村本社的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中选拔,也要积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年轻干部下沉到村社任职,持续优化班子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根据全省的统计数据,上一轮换届后,我省村(社区)班子成员的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和年轻干部比例都有了显著提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我们要继续巩固和扩大这一成果。同时,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力量动态储备库。要实施“菁锐·优训”行动,通过“分类建库、定制策划”的方式,定期在各领域调研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年轻人,建立起分门别类的专业领域“菁苗库”,为每个村(社区)至少储备2-3名素质好、有潜力的后备干部。对这些后备力量,要为他们量身打造“集中培训+跟班挂职+导师帮带”的成长套餐,安排到乡村振兴示范村、明星村或重点项目一线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通过“三方共育”和“双师结对”机制,让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要建立“培养纪实档案”,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确保储备库始终是一池活水,随时能为“两委”班子补充新鲜血液。
(二)坚持教育与历练并重,在“精准赋能”上求实效,锻造能干事干成事的过硬本领。干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在持续地学习和艰苦的实践中淬炼提升。要构建系统化、精准化的培育体系,彻底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培训模式。一是要建强培训主阵地。要依托市委党校,高标准建好我市的专职村书记培训学院,整合全市优质资源,建立“1个培训学院+1个乡村振兴名师库+N个田间地头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供给集合。这个名师库不仅要有专家学者,更要把我们本地的土专家、田秀才、专业型干部吸纳进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二是要创新培训新模式。要大力推广“70%实践体验+20%导师帮带+10%课堂学习”的“721”培训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坚持分级轮训和专题点训相结合,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干部,精细化开展任前培训、履职培训、先锋调训等“五式培训”,探索模块化课程开发。要善于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让干部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充电。三是要丰富培训内容。培训课程要紧贴基层实际,既要开设好理论课、业务课,也要上好典型课、现场课和廉政课。比如,我们可以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五色”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线路体系,即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党性教育”,依托创新园区开展“橙色创新创业”,依托警示教育基地开展“黄色警示教育”,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绿色生态农业”,依托政务服务中心开展“蓝色政务服务”,让干部在实景实境中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此外,还要持续推进村干部学历提升“8090”计划,鼓励和支持在职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从根本上优化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三)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在“激励担当”上出真招,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严管是最好的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只有把激励和约束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调动广大村(社区)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严管”方面,一是要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要加强对“两委”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常态化监督,通过政治监督、届中分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走访等方式,为班子精准“画像”“把脉”“开方”。要加强对村级“小微权力”的运行监督,完善村级事务决策、公开、监督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要摒弃“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建立科学、量化、可操作的考核体系。可以借鉴一些地方的“千分制”考核经验,构建包含党的建设、“三农”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平安建设等多个维度的112项具体考核指标,将任务量化到人、责任压实到岗。为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还要建立关键数据验证制度,对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民实事工程等关键指标,可引入第三方进行审计评估。考核结果要刚性运用,与评先评优、绩效待遇、选拔使用等直接挂钩。在“厚爱”方面,一是要强化物质保障。待遇是干部安心工作的基础。我们要全面推行“基本报酬+考核报酬+增收奖励”的“差异化”薪酬体系,让干得好的人拿得多、贡献大的人得实惠。要借鉴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建立并完善村党组织书记五级职级晋升体系,按照五级分类、逐级提升的思路,将职级与基本报酬挂钩,一至五级分别按照1.0至1.4的系数确定月度报酬,让四级、五级的优秀村书记能够拿到相当于乡镇领导班子副职乃至正职的报酬水平,这既是认可,也是激励。同时,要全面落实村干部的“五险一金”和退休生活补助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要畅通发展渠道。要打破村干部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为他们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上升空间。对于考核定档为优秀的班子,要给予增加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的奖励;对于个人表现突出、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或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作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59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