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改革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传达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高级研修班会议精神,总结分析当前我市涉企行政检查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弱项,并对下一阶段的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系统部署。刚才,*区、*区等六个单位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分享了各自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宝贵经验,听后很受启发。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我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迈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时代内涵与战略意义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发展阶段,着眼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的每一位同志,都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完整、准确、全面地领会其深刻内涵,清醒认识到这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
第一,这是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环境保护,而是要求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过去那种粗放式、运动式的环保检查方式,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还可能对遵纪守法的企业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增加制度性交易成本。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就是要通过科学、精准、高效的监管,为企业创造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其核心是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环境监管从“对立面”走向“助推器”,让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显著优势。要坚决摒弃“以罚代管”“一刀切”等简单粗暴的做法,真正做到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以监管效能的提升换取发展质量的跃升。
第二,这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首先要求执法行为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对执法全过程的规范性、严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正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它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事中服务、全程监管转变;从依赖人力、经验的传统模式向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的非现场监管模式转变;从无差别、广覆盖的“撒网式”检查向基于风险评估和企业信用的差异化、精准化监管转变。这不仅是执法方式的变革,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革命。
第三,这是解决当前执法工作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弱项。例如,部分区县在检查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上仍有欠缺,存在检查频次过高、重复检查的问题;少数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中程序不规范、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重检查、轻服务”的观念依然存在,对企业环保需求的指导和帮扶不够;非现场监管等新型执法手段应用不广、效能不彰,执法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执法公信力,也制约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整体成效。因此,深化涉企行政检查改革,既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也是回应企业关切、提升群众满意度的迫切需要。
二、聚焦核心目标,以“三支撑一提升”引领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改革,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总的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三支撑一提升”这一核心目标,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首先,要以精准高效的执法,有力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规范检查不是放松监管,更不是不作为。恰恰相反,它是为了把有限的执法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更高效率的监管和更高水平的保护。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3%,PM2.5浓度同比下降12%。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严格的执法。但同时也要看到,2025年全市发出的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数量同比减少了10.1%,而罚款金额却同比增加了8.9%。这一“减”一“增”,恰恰反映出执法正在向“精准”转变,从追求案件数量转向追求办案质量,集中力量查处那些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下一步,要严格执行《*市2025年生态环境行政检查计划(试行)》要求,科学编制年度和月度检查计划,坚决杜绝计划外随意检查。要全面推行基于污染源排污特征、环境风险等级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分类监管,对重点排污单位、高风险企业加大检查频次和深度,对环境表现良好的企业则要切实减少现场检查,实现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要以优质贴心的服务,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执法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优化营商环境,生态环境部门责无旁贷。要构建“包容审慎、无事不扰”的行政执法新模式,让企业安心经营、专心发展。一方面,要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充分运用在线监控、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用电监控等科技手段,变“人防”为“技防”,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零打扰”监管。2025年的任务清单中明确要求推广非现场检查,这是硬任务。另一方面,要审慎包容,积极适用“首违轻微不罚”清单。对那些无主观故意、未造成危害后果、及时改正的轻微违法行为,要更多地采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等柔性方式,给予企业自我纠错的机会,体现执法的谦抑和善意。刚才*区的同志在交流中提到,他们建立了一套企业环保“体检”和“义诊”制度,定期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帮助排查环境风险,提出整改建议,这种从“执法者”到“服务员”的角色转变,就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
再次,要以源头严密的防控,有力支撑环境安全底线坚决筑牢。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绝不意味着在环境安全问题上“开口子”。越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就越要加强对重大风险的源头管控。必须始终绷紧环境安全这根弦,将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作为涉企检查的核心内容。2025年的专项行动中,全市累计排查企业11301家次,整改隐患669个,有效防范了环境风险。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覆盖全市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环境风险评估和分级管控制度。特别是对化工、危废处置、尾矿库等高风险领域,要建立“一园一策、一企一档”的精细化管理台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要加强与应急管理、公安、消防等部门的联动,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联合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能够快速响应、妥善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底线。
最后,要以系统全面的锻造,有力支撑执法队伍专业能力整体提升。打铁还须自身硬。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改革,对执法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执法人员不仅要懂法律、懂政策,还要懂技术、懂管理,更要懂经济、懂服务。全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把能力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一要加强全员培训。围绕新修订的法律法规、非现场监管技术应用、跨部门联合执法等内容,开展常态化、实战化的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执法人才。二要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推进移动执法系统、智慧环保平台等信息化建设,为一线执法人员配备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提高执法检查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三要严明纪律作风。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教育引导全体执法人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以过硬的本领、优良的作风,锻造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三、狠抓关键环节,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四项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项接着一项干,确保改革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务求突破。
第一,在涉企检查规范化上持续用力,打造执法“标准件”。规范是生命线。要将规范意识、精准意识融入执法全流程、贯穿重点任务全过程。一要统一检查标准。市局要牵头制定分行业、分领域的现场检查标准化指引和操作手册,明确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程序和处罚裁量基准,确保同一类型违法行为在不同区域得到同等对待,避免“同事不同办、同案不同罚”。二要创新监管方式。刚才*区和*区在发言中提到的,通过建立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检查频次、信贷融资、评优评先等挂钩,实施差异化监管,对守信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对失信企业“全程受限、重点监管”,这种做法很好,要加快在全市推广。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引导企业主动履行环保责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56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