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坚持问题导向 积极补齐短板——陕西省延安市破解“一个明显制约”的探索与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 积极补齐短板——陕西省延安市破解“一个明显制约”的探索与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 积极补齐短板
——陕西省延安市破解“一个明显制约”的探索与实践
任永红付世伟 李洛宁
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系统治理、靶向发力、久久为功,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的短板弱项,不断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延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牢记嘱托主动作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持之以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深入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扎实做好中央和省委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延安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心聚力。延安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战略机遇,自觉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行动,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开展了一系列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工作,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延安的山川大地实现了由“浅绿”到“深绿”的历史性转变。
(二)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近年来,延安市相继出台了《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延安市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延安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措施,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长足发展和持续开展提供了保障。《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的实施,成为以法律形式保护退耕还林成果的全国第一市。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建立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机制和跨省际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三)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采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举措,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延河综合治理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以及油煤气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推进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新增水域面积4.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07%,植被覆盖度提升到81.3%,助力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61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河泥沙由2.58亿吨降为0.31亿吨,生态植被逐步向好,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市域内现有陆生野生动物264种、种子植物147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Ⅱ级25种,省级13种。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9天,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进入国家达标城市行列,成功入围北方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全市13个县(市、区)均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圣地蓝”成为革命老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四)加速推进产业全面绿色转型。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以及能耗“双控”要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入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一是坚持创新驱动。稳步推进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富县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延长油田伴生气资源循环利用等186个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能源工业产值稳步提升。二是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围绕培育发展苹果、畜牧、设施农业、小杂粮等重点产业链,全面升级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逐步延伸,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2022年苹果产量达431.8万吨。三是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累计建成并网新能源发电装机305万千瓦,全市年发电量超36亿千瓦时。
(五)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市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1081.2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2231.93亿元。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不仅使80%以上的农民享受到退耕还林补助、生态效益补偿,而且促进了广大农民由开荒种地、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大棚蔬菜、山地苹果、舍饲养殖等农村产业蓬勃发展,占到群众收入的60%以上,红枣、核桃、花椒等干果经济林和中药材、食用菌、中蜂养殖等林下经济稳步发展,森林乡村、康养基地等森林生态旅游新业态正在兴起。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种植干杂果57.67万亩,中蜂养殖达17.93万箱,发展涉林农民专业合作社117个,林下经济种养殖业达6600多户,林业产业年产值达8.77亿元。充分发挥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大的后发优势,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城镇化率达到61.8%,教育、医疗等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获评首届“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城市品位、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直面问题正视差距,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仍面临挑战
延安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生态环境建设仍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
(一)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延安市立地条件较差,区域降雨量小、土壤贫瘠,自然修复能力不强,森林质量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分布不均,林分结构单一,林草改造任务艰巨;水环境问题突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一,水环境质量排名去年才退出全国排名后50位;环境整治的系统性不强,生态保护的系统化、环境治理的精细化、资源利用的高效化不够。
(二)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效果还不够明显。虽然延安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但生态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深加工不够,生产供给能力不足。生态产业化经营尚未形成规模,将生态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财富、社会财富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的潜在价值挖掘不够,龙头企业、林农大户、家庭林场等引领示范作用不强,食用菌、中蜂养殖等林下经济规模效益不够突出,在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把口碑优势转化成品牌优势等方面思路不活、办法不多。
(三)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阶段性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延安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环境问题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仍较为突出。生态建设投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和省级补助补贴资金推动,受林业公益性和林业产业回报周期长等因素影响,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煤矸石、油泥等固体废物的科学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不够,资源型经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
(四)战略性新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比依然较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在壮大绿色环保产业,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方面做的还不够,在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培育新业态、新经济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解放思想奋发有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先行示范区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摆在首位,不断解放思想、积极作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全力把革命老区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努力交出一份黄土高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一)夯实生态环境基础,筑牢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屏障。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在增绿、护绿、管绿上下功夫。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因地制宜,实施人工植树种草、封山育林草、飞播造林,积极推进国土绿化。持续巩固和提升退耕还林成果,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逐步优化林分结构,加快低质低效林草改造,提高森林质量,构建稳定的林草生态系统。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和“河湖长”、“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49917.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40秒前
下一篇 2025年6月3日 下午5:29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