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深入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深入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要求,总结我市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协同作战,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局、市文旅局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政府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副县(市、区)长,以及各乡镇(街道)相关工作负责人等。刚才,市生态环境局、* 县生态环境分局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落实好,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是从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角度看,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是增进民生福祉的迫切需要。饮用水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区域水污染问题逐渐显现,给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据市疾控中心2024 年监测数据显示,我市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有个水源地的水质虽然达到了国家标准,但部分指标如总硬度、硫酸盐等接近限值,长期饮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一些河流、湖泊水质恶化,出现了水体发黑、发臭现象,不仅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引发了不少信访投诉。2024 年,全市关于水环境问题的信访投诉达件,占生态环境类投诉总量的%。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水体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就是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用上放心的水,共享生态环境保护成果。
二是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角度看,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市是工业大市,化工、纺织、印染等行业占比较大,这些行业用水量多、排污量大,对水环境压力巨大。2024 年,全市工业用水总量达亿吨,占总用水量的%,工业废水排放量达万吨,处理达标率虽然达到了%,但仍有部分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现象,对水体造成了污染。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倒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也是宝贵的生态资源,能够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入驻,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例如,我市县依托治理后的湖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项目,2024 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万元,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三是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角度看,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我市地处流域下游,是京津冀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本市的生态安全,还影响到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出台了《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严格要求。如果我市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会影响自身发展,还会对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影响区域生态平衡。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出境断面水质达标,是我市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4 年,我市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 类标准,较 2023 年提升了一个等级,为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客观总结成效,清醒认识当前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为导向,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一)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
一是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我市主要河流、湖泊水质稳步提升。2024 年,全市个国控断面中,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 类)的断面有个,占比*%,较 2023 年提高了个百分点;无劣Ⅴ 类水质断面,较 2023 年减少了个。其中,河断面水质从2023 年的 Ⅳ 类提升至 Ⅲ 类,湖水质从Ⅴ 类提升至 Ⅳ 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得到加强,全市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 类标准,达标率为 *%。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 *%,较 2023 年提高了 * 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良的水生态环境。
二是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开展了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行动,对全市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责令家超标企业限期整改,停产整治家,取缔“散乱污” 企业家。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个工业园区全部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万吨/ 日,实现了污水集中处理和稳定达标排放。在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方面,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2024 年新建、改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座,新增处理能力万吨/ 日,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完成了公里污水管网改造,有效解决了污水收集不彻底、雨污混流等问题。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方面,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关闭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三是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2024 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亿吨以内,低于省下达的亿吨控制指标。万元GDP 用水量较 2020 年下降 *%,达到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达到立方米,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下降目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创建省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市、区)个,市级节水型企业家、节水型居民小区个。在农业节水方面,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灌溉面积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较2020 年提高了 *。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缓解了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四是水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推进。实施了河、河等重点河流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河道清淤、岸线整治、植被恢复等措施,改善了河流生态功能。2024 年,完成河道清淤万立方米,整治岸线公里,种植水生植物万平方米,投放鱼苗万尾。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建设了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处湿地生态系统,新增湿地面积公顷,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监测数据显示,经过修复的河流、湿地水质明显改善,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河发现了多年未见的马口鱼、棒花鱼等土著鱼类,湿地公园鸟类种类达到种,较修复前增加了种。
(二)当前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部分区域水质改善不稳定。虽然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但部分河流断面水质波动较大,存在反弹风险。2024 年,河断面在枯水期水质出现了次超标现象,主要超标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超标原因主要是上游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湖由于周边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收集处理不及时,夏季容易出现藻类滋生现象,影响水质稳定。同时,部分跨界河流存在上下游治理不同步、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导致水质难以持续改善。例如,我市与市交界的河,由于上游市部分企业排污管控不严,对我市境内河段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2024 年有个月水质不达标。
二是污染治理短板依然存在。工业污染方面,虽然大部分重点企业实现了达标排放,但一些中小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污染治理设施简陋,偷排、漏排现象仍时有发生。2024 年,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的突击检查中,发现家中小企业存在超标排污行为,其中家企业通过暗管偷排污水。城镇生活污染方面,部分老旧城区污水管网老化、破损严重,雨污分流不彻底,存在污水直排现象。据排查,全市仍有公里污水管网需要改造,个城中村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农业农村污染方面,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024 年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为万吨,农药使用量为吨,虽然较2020 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周边先进地区水平。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存在 “重治理、轻运维” 现象,部分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闲置,粪污随意堆放、流失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我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同时,水资源分布不均,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北部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县、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持续增加,2024 年全市总用水量较 2020 年增长%,而水资源供给增长有限,部分地区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024 年,全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米,其中县部分区域下降超过米,引发了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水资源短缺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也影响了水环境容量,加剧了水污染治理难度。
四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有待加强。部分河流生态流量不足,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由于上游水库调蓄和用水需求增加,河、河等河流在枯水期流量较小,甚至出现断流现象,2024 年河断流时间达天。水生态修复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较为普遍,部分修复后的河流、湿地缺乏长期维护,水生植物生长不良,生态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例如,* 河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后,由于缺乏专业的运维团队,部分河段水生植物被杂草侵占,水质净化效果下降。同时,水生态监测体系不完善,对水生生物、底质等监测能力不足,难以全面掌握水生态系统变化情况。
五是工作推进机制不够健全。部门之间协调联动不够紧密,存在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现象。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防治监管,水务部门负责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住建部门负责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部分工作衔接不畅。例如,在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中,生态环境部门排查出的排污口,部分属于住建部门的污水管网或水务部门的灌溉渠道,由于责任不明确,整治工作进展缓慢。基层工作力量薄弱,乡镇(街道)环保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缺乏,难以有效开展日常监管工作。2024 年,全市个乡镇(街道)中,仅有个设立了专职环保岗位,且大部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业务能力不足。
三、聚焦重点任务,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治水方针,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为导向,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源头防控、系统治理、协同攻坚,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市提供有力支撑。到2026 年,力争实现全市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 以上,无劣 Ⅴ 类水质断面;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万元 GDP 用水量较 2020 年下降 *% 以上;水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水生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一)持续深化水污染防治攻坚
一是强化工业污染全过程管控。严格环境准入,制定并实施重点行业环境准入条件,严禁新建、扩建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对化工、纺织、印染等高污染行业实行“一企一策” 治理,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2025 年底前,完成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2026 年底前实现全行业覆盖。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推进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2025 年所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达到地表水 Ⅴ 类标准(或相应行业排放标准),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实现实时监控。严厉打击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建立 “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机制,每年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不少于次,对违法企业依法从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2025 年,确保全市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稳定在 *% 以上。
二是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2025 年新建、改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座,新增处理能力万吨/ 日,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 以上。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重点推进老旧城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污水管网全覆盖,2025 年完成污水管网改造公里,实现雨污分流比例达到% 以上。加强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在新区、开发区等新建城区建设初期雨水调蓄设施,总调蓄能力达到万立方米,减少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2025 年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鼓励污泥资源化利用,建设污泥资源化利用项目 * 个,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三是大力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业污染源管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025 年化肥、农药使用量较 2020 年分别下降 *%、%,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 以上,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 *% 以上。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2025 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 以上,新建、改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鼓励发展种养结合模式,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个。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的原则,优先解决人口集中区域的生活污水治理问题,2025 年完成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以上,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村 * 个,推广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率的治理技术和模式。
四是有效管控入河排污口。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2025 年底前完成全市所有流域、重点湖泊入河排污口排查,建立排污口台账和清单。按照 “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 的原则,对排查出的 * 个入河排污口进行分类整治,2026 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建立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机制,明确每个排污口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安装标识牌,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入河排污口监测,2025 年对所有入河排污口开展每月一次的常规监测,对重点排污口开展每季度一次的非常规监测,确保排污口出水稳定达标。
(二)加强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一是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2025 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亿吨以内,万元GDP 用水量较 2020 年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进行水资源论证,未通过论证的不予批准取水许可。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2025 年地下水超采量较 2020 年削减 *%,实现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推进水资源统一调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4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