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
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创造出自身经验,这些经验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特别是对于非西方国家而言,更具有借鉴意义。
必须保持长期政治稳定,同时要形成具有主导力、凝聚力的政治力量。没有政治稳定,任何宏伟蓝图都不过是空中楼阁。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从“一五计划”一直到“十四五规划”,将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一步步推进现代化,基本前提就是政治长期稳定。
现代化过程要有主导性政治权威,能够凝聚各方力量,引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取得现代化成就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提供了现代化的引领力,提供了现代化的凝聚力,提供了现代化的变革力,提供了现代化的延续性。虽然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强大的领导性力量,但从国际范围看,政治稳定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而政治动荡往往和经济衰退相伴生。世界各国创造经济快速增长奇迹的时期,都是政治稳定、政治凝聚性与政治领导力比较强的时期,例如,韩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创了韩国经济增长的“汉江奇迹”,为韩国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巴西库比契克政府是巴西历史上少有的政治稳定时期,在库比契克强有力领导下,巴西创造了短暂经济增长奇迹,完成了巴西人百年迁都夙愿,建成了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巴西利亚。
必须坚持以不断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始终推进经济不断发展,始终拥抱人类科技进步前沿。科技进步是推动现代化的关键要素。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挨打,根本上是科技落后,这使得中国面临具有科技代差优势的外来强敌的降维打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努力追赶科技前沿,将科技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经过几十年追赶,中国已经从一个科技落伍国变成了全球科技引领国之一,科技创新模式从外源式创新,向以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为主的内源式创新转变,在一些重点领域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正成长为世界重要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从国际经验来看,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的国家,根本在于它是产业技术革命的领先者、领导者。中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在第二、三次产业革命中处于追随者的位置,在新的数智化革命中,中国已经成为潜在领导者之一,虽然美国仍然领先中国许多,但是美国人追求的代差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这也是美国要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数智革命主导权竞争已经成为中美竞争焦点。
必须形成包容式现代化模式,推进现代化过程共同参与、平等参与,现代化成果公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中国不但创造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奇迹,同时也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社会长期稳定根本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包容性,能够实现所有人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反观印度,它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是现代化模式却并不包容。印度的种姓制度长期使得不同种姓群体不能享有平等就业权利,近年来虽然得到改善,但是潜在影响仍然巨大。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模式包容性问题,二战之后,美国制造业产值比重达到了最高水平,占世界制造业产值比重超过40%,随后美国将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制造业空心化造成了大量铁锈地带,许多工人失去了工作。
现代化成果必须所有人都共享,一些国家现代化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没有处理好不同族群、不同阶层之间公平分配问题。只有少数人现代化,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之中,最终会演变成大规模社会冲突,导致现代化进程中断。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处理好现代化成果共享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升期,能够去汲取全球的财富,通过社会福利等方式来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是一旦经济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