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日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要求。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体现,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新的管理理念,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优化以及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的新型生产力。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着农业范畴内通过采用突破性技术、创新性重组生产资源以及农业深层次转型升级所孕育的前沿生产力。它是以科技创新为基本驱动力,摆脱传统依赖资源、人力、资本投入的农业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农业生产力质态,由农业技术革命性突破、农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全面绿色转型为形态特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力量保障。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新型农业劳动者、新型农业劳动工具、新型农业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新型农业劳动者,是在传统农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备专业技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劳动者,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主体力量。与传统劳动者相比,其特点体现为从“体力主导”转向“智力主导”;强调人才的专业化、复合化与创新性。其培育主要聚焦两大类人才,一是致力于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从事农业原创性、突破性科技创新研究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该群体主要承担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例如基因编辑育种、农业AI算法开发等。此类人才的培育需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动体系,通过科研项目倾斜、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创新效能。二是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新型科技成果的职业农民,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农民的培育主要侧重市场分析、品牌运营能力;专业技能型农民的培育主要强化无人机植保、智能温室管理等实操技术;社会服务型农民的培育主要侧重发展农业经纪人、乡村文旅策划等新兴服务职业。
新型农业劳动工具,是指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尤其是机器人技术、物联网、自动化装备等,对传统农业工具进行革新和升级,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农产品品质的生产工具,作为农业生产力革新的核心载体,其本质是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农业生产范式的结构性变革。与传统劳动工具相比,其特点体现为从“机械替代人力”转向“智能替代经验”,依托数据、算法与自动化重构生产流程,强调对农业前沿科技的转化与应用,通过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要素生产率,如智能化的农机装备、北斗导航的无人插秧机、集成化的农业管理系统等,不仅极大解放了人力,还提高了农业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智能化、精准化。
新型农业劳动对象,是指除了传统的土地、种子、农作物等之外,还包括了水域、草地、沙漠等更广阔的国土空间,以及细胞工厂、植物工厂、人造食品等新兴领域,与传统劳动对象相比,其特点体现为从“单一资源开发”转向“全域资源整合”,突破传统农业边界,探索新兴领域;强调培育拓展涉农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科学布局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拓展农业生产的空间。如基因编辑作物能够筛选培育出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新品农作物;垂直农业能够利用多层立体种植技术,在有效的空间实现多种作物同时培育。新型劳动对象拓展了农事活动的范围,助力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对新型农业劳动者、劳动工具及劳动对象三者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跃升。
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须坚持因地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地形气候、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而农业发展受土地状况、自然环境及生态定位限制,这就决定了各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并不唯一。无论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或是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孵化,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紧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开展。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要有所选择、有所不为,才能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一是要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局势下,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不仅体现在粮食生产数量的充足上,更体现在促进粮食生产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上。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正面临着如耕地资源约束趋紧、劳动力减少等诸多严峻的挑战。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则为应对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的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我国的粮食安全筑牢坚实基础。
二要协调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大胆突破固有生产结构的束缚,勇于打破地域、季节和技术等限制因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智能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同时拓宽农业产业边界,将农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2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