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农业观为引领推进农业现代化
大农业观是全面认识农业内涵特征和指导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理念。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指出,“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大农业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新时代新征程,面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迈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农业发展应以大农业观为引领,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加快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1、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在领导“三农”工作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农业被视为是具有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相对弱势的产业。其基础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根基;其弱势性在于,它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经营主体以个体小农户为主,生产规模小、效率低。在面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变革时,这种农业难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迫切需要与其他产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传统农业必须走向现代化,且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借鉴工业生产的先进模式和组织方式,打破分散、小规模的经营局限,以规模化、合作化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这种农业发展观深刻影响了此后诸多国家对农业现代化路径的探索。
??我们党对农业的认识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农业发展强调全面性和支柱性,农业领域的合作经济呈现积极发展态势。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基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农业的地位从“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变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并形成一整套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城乡二元发展体制机制。这一时期,农业的产业属性十分突出,其主要任务是保障粮食供应,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原材料和原始积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农业给予更多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的确立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的实施,农业逐步被置于更为宏观的工农城乡关系之中来看待。在实践中,农业的多功能性也逐步得到关注和开发,但农业多元价值与综合功能尚未被充分发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和创新农业现代化理论,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理念。大食物观是从食物供给保障角度对传统农业观的拓展提升,大农业观则是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角度对农业发展观念的创新发展。大食物观是大农业观的基础,大农业观是大食物观的必然结果。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相关文献看,大农业观意味着我们将以更大的格局、更强的系统性、更全面的方法手段来应对农业发展问题,倡导将农业功能和贡献拓展至多个维度,涵盖全产业链及多种经营主体,并整合多方资源立体式地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在领导“三农”工作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将引领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农业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2、践行大农业观具备扎实的基础
??实现农业现代化,既需要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又需要有效衔接带动小农户,还需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大农业观对于这些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不断创新农业发展理念、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践行大农业观奠定了扎实基础。
??新发展理念为践行大农业观明确了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树立大农业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坚持创新理念,可以助力前沿科技和先进模式赋能农业,推动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体系,夯实大农业的高效生产根基。坚持协调理念,有助于平衡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要素双向流动,为大农业营造良好的工农与城乡发展关系。坚持绿色理念,就是倡导生态优先,推行绿色生产,构建循环体系,有助于实现农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坚持开放理念,能够助力农业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在技术交流互鉴和优化贸易结构中,以大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