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这一重要指示明确了高质量充分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是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的根本遵循。“提质”和“扩容”是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最重要的两个维度,二者相辅相成,需要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持续推进。
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
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的宝贵经验,需要长期坚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与此同时,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就业机会的显著增加。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总人数仅为1.18亿人,到2023年已经增长到5.72亿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5%。2024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达到4.73亿人,全国农民工总量约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9亿人。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我国非农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市场,其规模超过世界上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总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大多数普通劳动者而言,劳动是拥有的重要禀赋,就业是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2001年至2023年,扣除价格因素,农民工实际工资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4%,其他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显著增加。普通劳动者工资收入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初次分配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正是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得以通过参与劳动力市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依靠发展促进就业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保持经济和就业的同步增长。虽然就业增长必须依赖于经济增长,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经济增长都能增加就业,“无就业增长”在有些国家甚至还比较普遍。通过不断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的经济增长保持着较强的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经济增长的非农就业弹性一直保持在0.3至0.4的较高水平。
依靠发展促进就业,还体现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就业实现量的增长的同时,推动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之初,农业就业占据主导地位,1978年农业就业的劳动力占就业比重达到70.5%。到2023年,我国农业就业比重已经下降到23%,就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的发展目标已经具备了现实基础。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就业提质扩容是就业工作目标的深化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其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推动就业的“提质”和“扩容”。提出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新时代就业理论的重要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确定就业工作目标。党的十八大对就业工作提出了“就业更加充分”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的二十大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工作的目标不断迭代升级,推动就业“提质”和“扩容”的工作要求也更加清晰。将高质量充分就业贯穿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是就业工作目标深化的体现。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就业的“提质”和“扩容”仍有较大空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已经连续10余年减少,人口老龄化正加速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仍然较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更低;我国的非农就业率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继续扩大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规模。不仅就业结构仍然有优化的空间,劳动生产率、社会保障水平、就业环境等反映就业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有不断改善的余地。通过加大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力度,完全有条件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无论是就业的“提质”还是“扩容”,都将依托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就业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就业的提质扩容与高质量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应更加重视高质量充分就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劳动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还是劳动在各个经济部门的重新配置带来的效率改善,都是获取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落实就业优先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推进就业提质扩容,需要按照就业优先的发展目标,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以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促进充分就业。就业扩容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就业工作的重点,要与高质量发展的方式紧密结合,尤其需要注重在发展过程中落实好就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