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十年,有绘不尽的壮丽画卷,也有讲不完的精彩故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为充分展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共同迎接党的x大胜利召开,人民网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圆梦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征集作品,用文学形式讲述新时代故事。目前,活动已收到大量投稿,本网将陆续刊发其中的优秀作品。
我从小是个电影迷,记忆中看过的最早的电影是《长空雄鹰》《闪闪的红星》等一批战争片。那时候,我大约六七岁的样子,应该是抱在大人的怀里,接受了这些电影的洗礼,我对世界的记忆好像也是从这些电影开始的。
我从小生长在河北南皮的一个平原小村,那时候,公社放映队轮流到各村放电影,我们村每隔几个月才能轮到一次。在那个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看一场电影,对村里人来讲就是一场精神盛宴,几乎就像过年一样。
放电影的消息,也不知道最先从哪里传出来,反正是像插了翅膀一样,传到家家户户,最终传遍整个村子。最兴奋的是我们这些孩子,太阳刚刚偏西,大人们还没收工,晚饭的炊烟还没有升起来,我们就早早地来到大队部,探听虚实。
我们亲眼看到,那一摞盛放电影机等设备的黑色的大箱子,正从马车上卸下来,摆放在大队部的院子里。我们围着那几只大箱子跳来跳去,欢欣鼓舞地跟着放映员去挂银幕。在村里最大的广场上,两根高高的钢管影杆竖起来,四周用几根棉拉绳固定住,电影的幕布就被挂在这两根影杆之间。幕布四周一圈儿黑色的边框,边框上几个镶了金属扣眼的圆洞,就是供拴棉拉绳用的。幕布挂起来,迎风招展,赶上风稍大一点,幕布就像鼓起的帆。那时候我们平时见的最多的是家家户户织的白粗布,上面疙疙瘩瘩的,颜色也像在土里埋了多日,白里掺着土褐色,我们从来没有在其他地方见到过电影银幕这么洁白的布,就像洁白的白灰膏抹在上面一样,洁白得让人心里颤栗。
我们早早地扛着板凳,到广场上占位置。天还没有黑下来,银幕前头已经摆了好多排板凳,一群小孩子围着板凳,打打闹闹。
夜幕降临以后,大人们吃完饭,陆陆续续向广场上聚集,直到把个空旷的广场,围得人山人海。电影放映员在大队干部的陪同下,拨开人群走向放映机。一般情况下,在电影放映之前大队干部还要对着放映机的大喇叭做一番演讲,有时是说村里的一些大事小情,有时就是单纯地恭维放映员几句。这个时候我们小孩子们大多烦得不得了,嫌大队干部太啰嗦。
终于盼到电影开演了。放映机的大射灯,打开了立体的光柱,像在暗夜中挖出来一条白色耀眼的通道,一直打到电影银幕上。坐在放映机前面的人就有了出风头的机会,他们故意用脑袋挡住那立体的光柱,在电影银幕上显示出他们的头像阴影,或者在光柱中伸出双手,交叉握在一起,做着各种的动物图形,在银幕上就显示出了大马、小狗、小兔或乌龟,还做出各种搞笑的动作。这个时间很短,片刻的恶作剧之后,电影就正式开始了。随着胶片的转动,影像出现在了银幕上。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当然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还有《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都是一些战争片,看到把鬼子炸得鬼哭狼嚎、打得落花流水的镜头,那真叫一个过瘾。
现在想起来,我们那时候爱看战斗片的原因,就是通常说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太复杂的电影,我们小孩子看不明白,就只能从战斗片看看热闹。跟着大人看电影,往往一个人物一出场我们就急着问,这是好人坏人?问得大人不胜其烦,说,你自己好好看,别老问!记得有一次跟着哥哥到邻村看电影,听说预告的是上映《林则徐》,看了两轴,快结束的时候,我望着电影上那个穿着军装、长着连鬓胡子、仪表堂堂的军人,问哥哥:这就是林则徐吗?其实当时放映的是《三进山城》,那个穿着军装的人是刘连长。
那个时候村里演电影,都是倒片儿,就是两三个村一起演,一个村演完了,把那轴胶片再传到另一个村接着演。所以后演的那个村子,要等先演的那个村子演完一轴,派人骑车把胶片送过来。一个影片在演完一轴之后,有时要等上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对倒片一般大家都有耐心,只要等着,最终都能把电影看完整。最怕的是停电。本来兴致勃勃地去看电影,不料到了却停电或者演到一半停电了。那种等待,就像望着深不可测的暗夜,一眼看不到头。有时等上一两个小时能够等来光明,也有时等到半夜也等不来,只好悻悻而归。回来的路上,大家就开玩笑,说看了一场电影叫《白跑社员》,或者叫《看不见的战线》,反正是虽然没看着电影,却也能自我解嘲,能够从中找到乐趣。
后来,针对停电,放映队也增加了装备,就是汽油发电机。每当停电,就拿出那个铁家伙,在轮子上拴上绳子,使劲一拽,发电机就启动起来,带来一片光明,大家一片欢呼,电影继续放映。我们小孩子那时候特别喜欢闻发电机的汽油味儿,以至于后来大街上有了汽车摩托车,我们都愿意跟在后面,抽抽鼻子闻它的汽油尾气味儿。
现在很难想象,那时候看电影的场面真是蔚为壮观。往往是银幕前方人山人海,在黑夜里一望无边。银幕的后面,也坐了不少人,前面没有座位,他们只好在后面看反面,反面的字是倒着的,画面是暗淡的,既不清晰,也不美观,但他们仍然看得津津有味。现在想起来,一个几百人的小村演电影,四邻八村的都来看,一下子涌进几千人,显得人山人海。
我那时候就经常跟着哥哥姐姐还有小伙伴们,在黑暗的夜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跑出好几里地,去看那么一场梦寐以求的电影,像着了迷中了邪一样。这种感觉,脱离了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几乎无法理解。
后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坐在家里,就能欣赏一场电影电视剧,反而觉得看电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到了今天,有线电视的频道达到了上百个,网络电视频道更是数不胜数,按着遥控器翻得眼花缭乱,想看哪个电影电视剧,随手搜索就能点播观看。
说来也是跟影视有缘,几年前,我调到广播电视部门工作。更在发表了几十部中长篇小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之后,开始涉足影视剧创作,部分剧本拍成电影上映,对影视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如今的乡村有电影下乡活动,建成了更加私密的小型影院。
细想一想,乡村电影从当年数千人涌到广场上,几个月才能看一场,到如今坐在家里就能随时点播任何一个影视剧,再到随时开放的小型私密影院,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影视的发展,只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剪影,衣食住行,物质的,精神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变化就在我们身边。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6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