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持续发力破解基层“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突出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形式主义新老问题交织、隐形变异现象仍客观存在,基层干部“负重前行”的困境尚未完全破除。今天召开推进会,就是要全面复盘工作、找准问题症结、细化攻坚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把减负工作推向深入,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办实事。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肯定阶段成效,把握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基础
2025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基层有感”为导向,在精简文件会议、规范督查考核、优化工作机制等方面精准发力,减负工作呈现“措施实、成效显、基层赞”的良好态势,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注入了新动能。
(一)“文山会海”整治见行见效,基层负担持续减轻
一是文件数量大幅压减。严格执行“发文限额管理”制度,明确市直部门每月发文量较2024年再降15%,杜绝“白头文件”“重复发文”“无效发文”;推行“文件合并制发”“套红头”简化流程,对内容相近、受众重叠的文件整合下发,如将“安全生产月”“防汛抗旱”相关通知合并为1份文件,避免基层重复学习、重复报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精简各类文件3200余份,降幅达22%,基层干部“伏案看文”时间平均减少3小时/天。二是会议质量显著提升。严格落实“无会周”“无会日”制度,每月第一周定为全市“无会周”,每周三定为市直部门“无会日”;推行“视频会议优先开”“合并会议集中开”,对参会范围相近、议题关联的会议合并召开,如将民政、人社、医保部门的基层工作部署会整合为“民生领域政策落实推进会”,减少基层干部“多头参会”。今年以来,全市召开基层参会的会议较去年同期减少28%,会议时长平均缩短40分钟,基层干部“奔波参会”现象明显减少。三是“指尖负担”有效缓解。开展政务APP、工作群“清退整治”行动,清理僵尸APP18个、“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工作群230余个;建立“APP准入备案”制度,新增政务应用需经市减负办审核,杜绝“一部门一APP”“一事一群”;规范线上报送要求,明确非紧急事项不得要求“即时回复”“24小时在线”,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指尖”。目前,基层干部日均处理线上工作信息时间减少2.5小时,“手机依赖症”“群消息焦虑”明显缓解。
(二)督查考核优化精准发力,基层精力更加集中
一是考核体系更“精”。出台《全市基层考核事项负面清单》,取消“微信群活跃度”“宣传稿数量”等12项与实际工作无关的考核指标;推行“差异化考核”,根据乡镇(街道)产业特点、人口规模、职能定位设置不同考核权重,如对农业乡镇侧重“乡村振兴”考核,对城区街道侧重“基层治理”考核,避免“一刀切”“同质化”。今年以来,基层考核指标总数减少35%,考核针对性、科学性显著提升。二是督查方式更“实”。建立“督查计划报备”制度,市直部门年度督查计划需报市减负办备案,杜绝“临时督查”“重复督查”;推行“四不两直”督查法,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聚焦“问题解决”而非“材料完善”;明确“督查不扰基层”要求,不得要求基层提前准备汇报材料、制作展板台账,不得让基层干部“全员迎检”。今年已开展基层督查68次,较去年同期减少40%,基层“迎检压力”大幅减轻。三是结果运用更“准”。建立“督查考核结果共享”机制,避免同一事项多部门重复考核、重复问责;推行“容错纠错”机制,对基层因探索创新、客观条件限制导致的轻微失误,不予追责问责,鼓励基层干部“放手干”;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评优、资金分配”挂钩,杜绝“唯材料论”“唯数据论”,让干得好的基层单位和干部真正受益。
(三)赋能基层机制不断完善,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一是权责划分更“清”。出台《市、县、乡三级权责清单》,明确乡镇(街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将15项县级部门权责事项依法下放至乡镇(街道),同时配套下放人员、资金、技术等保障资源,避免“责任下压、权力上收”;建立“权责争议协调”机制,对基层反映的权责不清问题,由市编办牵头3个工作日内协调解决,今年已化解基层权责争议27起。二是资源保障更“足”。加大基层人员编制倾斜,为乡镇(街道)补充行政、事业编制人员320名,重点充实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一线岗位;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落实乡镇工作补贴、驻村补贴等政策,建立基层干部“职级并行”绿色通道,今年已有180余名基层干部晋升职级;完善基层办公保障,为23个偏远乡镇配齐政务服务终端设备,改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条件,让基层“有钱办事、有人干事”。三是群众服务更“优”。推行“基层事务‘一网通办’”,将社保、医保、民政等218项高频事项纳入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群众不出村、事项网上办”;建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基层遇到跨部门难题可“吹哨”,相关部门需在24小时内“报到”协同解决,今年已响应基层“哨声”156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0余个;开展“干部下沉办实事”活动,组织市直部门1200余名干部下沉社区(村),协助基层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生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二、正视问题短板,剖析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现存矛盾
对照中央“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的要求和基层干部的期盼,当前我市减负工作仍存在“旧问题未根治、新问题又显现”的情况,部分矛盾制约着减负成效的巩固和提升,必须深刻剖析、靶向破解。
(一)形式主义“隐形变异”,基层负担“换汤不换药”
一是“文山会海”出现新变种。部分部门以“白头文件”“工作提示”“便函”等名义规避发文限额,今年以来基层收到此类非红头文件较去年同期增加18%;有的会议“线下转线上”后变本加厉,要求基层“全员上线”“实时打卡”,甚至在夜间、周末召开视频会议,基层干部“线上参会”负担加重;还有的文件“照搬照抄”上级内容,缺乏针对性落实措施,基层只能“层层转发、无人落实”,形成“空转文件”。二是“过度留痕”问题仍突出。部分部门仍存在“重痕迹、轻实效”倾向,要求基层对每项工作都“拍照留证、建档成册”,如开展一次政策宣传,需提交“通知、照片、签到表、总结”4类材料;有的APP、工作群“变相留痕”,要求基层干部每日上传“工作台账、定位截图”,甚至对“群消息已读率”进行考核,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做台账、晒痕迹”;还有的督查检查“明查转暗访”后,仍要求基层补充完善台账资料,导致“暗访变明查”,基层负担未减反增。三是“责任甩锅”现象未杜绝。部分县级部门将本应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以“属地管理”名义下派给乡镇(街道),如将部门的行业数据统计、政策宣传等工作,全部交由基层完成,却不提供人员、资金支持;有的部门对基层反映的“超出能力范围”的任务,以“考核问责”施压,迫使基层“硬着头皮干”;还有的部门在出现问题后,第一时间“追责基层”,忽视自身指导、监管不到位的责任,让基层干部“背锅”。
(二)减负措施“落地不力”,政策执行“中梗阻”
一是“上下联动”机制不健全。部分市直部门在制定减负措施时,未充分征求基层意见,导致措施“不接地气”,如规定“基层报表统一由县级部门汇总”,但未明确县级部门与基层的衔接流程,基层仍需重复报送;有的县(区)对市直部门的减负要求“选择性执行”,对自己有利的就落实,对自己不利的就拖延,如在精简会议时,只减少县级召开的会议,对市直部门要求基层参会的会议“不拦截、不协调”;还有的乡镇(街道)缺乏“向上反映”的渠道,遇到减负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只能“默默承受”,难以有效反馈。二是“分类施策”精准度不足。部分减负措施“一刀切”,未考虑不同类型基层单位的差异,如对农业乡镇和城区街道采用相同的文件会议精简标准,农业乡镇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文件会议的精简需求更迫切,却未得到特殊保障;有的部门对“新官不理旧账”,前任领导制定的减负措施,后任领导不继续推进,导致减负工作“半途而废”;还有的减负措施只关注“数量减少”,忽视“质量提升”,如精简文件时只看数量,不看文件内容是否实用,导致基层“该要的文件没有,没用的文件一堆”。三是“长效监管”机制缺失。市减负办对减负工作的日常监管缺乏有效手段,主要依赖“季度报表、年度检查”,难以实时掌握基层负担变化情况;对基层反映的形式主义问题,核查处理周期较长,平均需要10个工作日,导致问题久拖不决;对减负工作成效的评估,主要依赖部门自查和干部座谈,缺乏群众评价、第三方评估等客观渠道,难以全面、真实反映减负成效。
(三)基层赋能“存在短板”,减负与增效“不同步”
一是“权责下放”不配套。部分县级部门将权责事项下放给乡镇(街道)后,未同步下放技术、资金、人员等保障,如将“农村宅基地审批”权下放后,未对乡镇(街道)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也未配备测绘设备,导致基层“接不住、办不好”;有的部门下放的权责事项“含金量低”,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务性工作,而真正需要的审批、执法等权力仍紧握不放,基层“有责无权”的困境未根本改变。二是“数字赋能”不充分。虽然推行了政务APP整合,但部分APP功能不完善、数据不互通,如社保APP和医保APP的数据无法共享,基层干部需要在两个APP之间反复切换,增加工作负担;有的部门仍存在“数据壁垒”,不愿意将自己掌握的数据共享给基层,导致基层“重复采集、多头录入”,如民政部门的低保数据不与乡镇(街道)共享,乡镇(街道)只能重新调查核实;还有的基层干部“数字素养”不足,对新的政务系统操作不熟练,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反而增加了工作负担。三是“干部能力”不匹配。部分基层干部因长期陷入“文山会海”“留痕报表”,缺乏抓落实、解难题的能力,如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不知道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方案,只能“照搬上级文件”;有的基层干部“担当精神”不足,因担心问责,对需要创新探索的工作“不敢干、不愿干”,导致减负后“有时间却不会干事”;还有的基层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减负后虽然有了更多时间,但仍不愿意深入群众,对群众诉求“敷衍了事”,减负成效未转化为群众获得感。
三、聚焦攻坚突破,部署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下一任务
当前,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的矛盾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各级各部门要以“靶向治疗”的精准、“一抓到底”的韧劲,从“破变异、强执行、促赋能”三个方面发力,推动减负工作取得新突破,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担当作为。
(一)靶向破解“隐形变异”,坚决防止负担“反弹回潮”
一是严治“文山会海”新变种。出台《非红头文件管理办法》,将“工作提示”“便函”等纳入发文限额管理,严禁以非红头文件名义规避限额;规范线上会议管理,明确“非紧急事项不得在夜间、周末召开线上会议”,线上会议参会人员不得超过100人,避免“全员上线”;建立“文件质量审核”机制,由市减负办对市直部门拟发文件进行抽查,对“照搬照抄、无实质内容”的文件坚决退回,今年计划抽查文件500份以上,确保文件“务实管用”。二是根治“过度留痕”老问题。制定《基层工作留痕负面清单》,明确“不得要求基层对常规工作拍照留证”“不得要求基层建立纸质台账超过3类”等10项禁止性规定;开展“APP、工作群专项整治回头看”,对仍要求“每日打卡、实时定位”的APP、工作群坚决清理,今年计划再清理100余个;规范督查检查留痕要求,明确“督查检查不得要求基层补充台账资料”,确需查看资料的,通过政务平台在线调取,不要求基层现场提供。三是杜绝“责任甩锅”坏现象。修订《市、县、乡三级权责清单》,明确“属地管理”的具体范围和责任边界,严禁部门将自身权责范围内的工作下派给基层;建立“责任下派审核”机制,部门拟下派给基层的工作任务,需报同级减负办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下派,重点审核“是否配套保障资源”“是否超出基层能力”;完善“责任追究倒查”机制,对因部门指导不到位、保障不充分导致基层工作失误的,严肃追究部门责任,不让基层“背锅”。
(二)强化政策“落地执行”,打通减负“中梗阻”
一是健全“上下联动”机制。建立“基层意见直通车”制度,在市政务服务平台开设“减负意见反馈”专栏,基层可随时反映减负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市减负办在3个工作日内回应、7个工作日内解决;推行“减负措施基层听证”制度,市直部门制定减负措施前,需邀请20名以上基层干部代表参加听证会,听取意见建议;建立“县(区)减负工作考核”制度,将“减负政策执行情况”纳入县(区)年度绩效考核,对执行不力的县(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6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