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工信局关于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结和2026年工作思路的报告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关之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深化拓展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结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经济运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展基础持续夯实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韧性不断增强。经初步核算,1-8月,全县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15.3亿元,同比增长6.8%;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1%,展现出强劲的投资后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提升,限额以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5%。对外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1-8月实现进出口总额1435.6亿元,同比增长85.2%,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实际利用外资实现1.1亿美元,同比增长40.1%,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序时进度,为稳定全县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深化拓展“三争”行动,重点工作亮点纷呈
我们始终将“三争”行动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以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效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一是聚焦“敢为争先”,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我们深刻认识到工业是县域经济的“压舱石”,坚持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摆在首要位置。首先,高位谋划产业蓝图。制定印发了《XX县“工业腾飞、五年千亿”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路径和目标,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纺织鞋服等主导产业,系统布局十大重点工程,统筹推进涵盖技术改造、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等30项重点工作任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其次,全力服务企业发展。创新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围绕新材料、机械、纺织等关键行业,年内成功举办3场大型供需对接会,服务企业超700家次,现场促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意向81项,有效帮助企业打通堵点、畅通循环。同时,我们建立了县级领导带头、部门联动的常态化企业帮包服务机制,对全县3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累计收集企业在市场开拓、项目申报、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问题81个,已协调解决66个,其余问题正在加紧推进中,切实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再次,狠抓项目投产达效。把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推动增长的关键,我们紧盯项目建设“最后一公里”,推动XX新能源、XX智能等51个新建和技术改造项目顺利竣工投产,预计当年可形成新增产值约8.2亿元,为工业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二是聚焦“实干争效”,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我们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创新项目服务机制。在全县范围内构建并推行了项目“360”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通过定期召开现场推进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痛点问题进行“把脉会诊”,累计协调解决项目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审批、手续办理等各类问题52个。1-8月,全县156个省市县三级实施类重点项目开工率达100%,投资完成率和纳统率均超过序时进度,形成了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火热建设场面。另一方面,全力谋划争取项目。抢抓国家宏观政策窗口期,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社会民生等领域,精心谋划储备了一批政策性对上争取项目,共计71个,总投资额达337.5亿元,资金需求97.3亿元。特别是在争取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方面,我们闻令而动、尽锐出战,成功策划上报46个优质项目,总投资94.56亿元,拟申请国债资金27.75亿元,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宝贵动能。同时,加强项目纳统入库管理,建立动态更新的投资纳统项目库,梳理出145个拟纳统项目,并指派专人跟踪服务,目前已有42个项目成功完成纳统,确保了投资成果“颗粒归仓”。
三是聚焦“深学争优”,现代服务业蓄势赋能。我们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其一,推动“二三产”剥离升级。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我们建立了包含57家重点制造业企业在内的“三产分离”潜力库,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将研发设计、物流仓储、检验检测等内部服务环节剥离出来,成立独立法人的服务型企业。目前,已成功推动XX集团、XX公司等龙头企业成立了15家服务业子公司,其中12家已成功培育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共生共荣。其二,大力激发消费潜力。紧抓国家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机遇,联合全县54家主要汽车销售企业,创新举办“以旧换新、满减让利”主题促销活动56场,营造了浓厚的消费氛围。1-8月,全县汽车销售额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26.6%,新培育了8家汽车交易主体升规纳统。其三,积极培育新型消费。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将电商作为搞活流通、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年内举办电商公益培训10场,累计培训青年创业者、企业员工等2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全社会的电商应用技能。同时,积极组织本地电商企业参加各类线上线下展销活动18场,助力企业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预计前三季度,全县网络零售额将实现同比增长20%以上,线上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当前形势分析与经验启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一)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回顾今年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前瞻性部署,是我们在复杂局面中行稳致远、克难制胜的根本保证,“三争”行动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二是必须坚持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不动摇。只有把工业做强、把制造业做优,县域经济发展的底盘才会稳、根基才会牢。今年一系列助企纾困、扶持产业的举措,是工业经济持续向好的关键所在。三是必须坚持以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出,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高效的项目推进和服务机制,是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供给结构的核心动力。四是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无论是推动“二三产”剥离,还是培育电商新业态,都是通过创新思路和办法,在存量中找增量,在危机中育新机,从而开辟了发展新赛道。
(二)挑战不容忽视,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我县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县外向型经济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冲击。二是市场有效需求仍然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订单不稳定,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三是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原材料、物流、用工等成本持续高位运行,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部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生存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重道远。我县产业体系中,传统产业占比仍然偏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偏小、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步伐需要加快。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前景可期
展望未来,我们既要正视挑战,更要看到机遇。从宏观层面看,国家持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系列旨在扩大内需、支持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的增量政策陆续出台,特别是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重大政策红利,为我们争取支持、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从区域层面看,我县地处XX经济圈的核心辐射地带,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集聚高端要素。从自身层面看,经过多年发展,我县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基础、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这些都是我们应对挑战、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底气所在。
三、2026年工作思路与重点举措
2026年是实现“十五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奋力谱写我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继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强县”不动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着力在产业升级、项目建设、消费提振、环境优化上实现新突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效双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现实可能,初步建议2026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城镇新增就业、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
(三)重点举措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聚焦关键领域,实施五大提升行动:
一是实施产业能级跃升行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纺织鞋服、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加快形成新的增长极。三是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全面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3-5个,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变革。
一是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围绕国家政策投向和产业发展方向,再谋划、再包装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和重大民生项目,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二是实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60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