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调研报告汇编(15篇)
目录
1.“千万工程”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与实践探索基于浙江省石门、龙上、大山三个村组团发展模式的调研思考 3
2.“学习强国”县级融媒号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学习强国”天长融媒号为例 9
3.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18
4.成长期青年税务干部履职能力提升路径以厦门税务为例 29
5.多措并举推进我市人口高质量发展 47
6.多提“金点子”开出“好方子”关于提升调研报告质量的几点思考 57
7.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民事检察履职路径 62
8.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运用问题与对策 73
9.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80
10.我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89
11.新时代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概况、问题与对策 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00
12.新形势下金融科技与数字经营服务央企客户研究 111
13.职工服务阵地建设管理情况调研 123
14.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对新时代央行会计 130
15.筑牢体系韧性贯通育人链条推动农广校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思考赴内蒙古调研组报告 142
“千万工程”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与实践探索基于浙江省石门、龙上、大山三个村组团发展模式的调研思考
浙江省“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通过“经营村庄”理念的系统实践,实现了从村庄整治到乡村全面振兴的跨越式发展。乡村经营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基于实践需求提出的创新性概念,核心目标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乡村资源价值,解决乡村资源闲置与运营能力不足的矛盾,推动乡村建设与运营并重发展。其本质是将乡村视为可经营的综合体,通过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乡村从“输血式建设”向“造血式经营”转型,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与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进行村集体自主运营、职业经理人主导运营、乡村能人返乡驱动运营等多元化乡村经营模式,在政策创新、主体协同、文化赋能等方面持续突破,乡村经营成为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键桥梁。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高虹镇石门、龙上、大山三个村共建的“龙门秘境”乡村振兴联合体,以系统性思维整合资源、激活要素、创新机制,其“片区化协同、市场化运营、共富化分配”的经验,为破解乡村建设碎片化、低效化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一、组织创新:构建片区化协同发展机制
石门、龙上、大山三个村地处天目山系北麓,总面积55平方公里,距杭州市区70公里,具备生态资源富集与区位交通便利的双重优势。三个村突破行政壁垒,引入公司专业化运营,构建“主题差异—产业互联—流量共享”的片区化发展架构。一是三个村差异化定位。石门村立足千年古村底蕴,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区;龙上村依托狮子山攀岩公园,配套精酿啤酒工坊、森林木屋及户外游乐场,构建活力四射的运动山乡;大山村以康养度假为主题,培育高端精品民宿聚落,打造静谧舒适的养生度假胜地。二是客群协同导流。三个村共建游客服务中心、智慧停车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降低重复建设成本,为片区整体经营奠定基础。
通过设计“古韵探秘”“生态农耕”“山居养生”三条主题路线,形成了客群互导、消费互通的生态闭环,实现片区整体价值提升。三是治理机构升级。三个村成立联合党委,统筹规划、统一决策,突破原有各自为政的“单村孤岛式”治理模式,形成“党委统筹+专业分工”的协作框架。同时采用“村集体资
源入股+专业公司运营+村民参与”模式,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经营体系,走出一条“共同治理、组团经营、差异发展”的创新路径,为区域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要素激活:重构乡村资源价值转化路径
调研了解,2017年前,石门、龙上、大山三个村面临人口外流、土地闲置等典型的“空心化”问题。自“龙门秘境”乡村振兴联合体开展经营活动后,积极推进资源资产盘活,实现要素高效转化。一是产权盘活。在推进村庄整体经营之初,就进行全域资源统筹规划,累计流转土地、山林共计6000余亩,整合碎片化耕地、林地资源,形成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完成32幢闲置农房改造,将使用权交给运营公司,打造精品民宿集群、工坊体验空间等业态。农村集体产权交易额达3600万元,闲置资产利用率明显提高,真正做到“死资源”向“活资本”转化。二是产业赋能。三个村先后投入资金4500万元,对金竹坞、木公山、大山梯田等生态农业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成功打造新特优农产品品牌。建成700亩高山戴妃皇菊产业基地及500亩高山蔬菜、水果基地。此外,“山货超市”作为老百姓土特产的收购站,免费搭建网上销售渠道,通过品牌溢价助农增收。三是生态优先。三个村在发展过程中,秉持保护生态的原则,摒弃大拆大建,以“微更新、深活化”理念植入文旅业态,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增值的深度融合。同时构建生态反哺民生机制,拿出部分生态收益金用于村级养老、教育补贴和生态修复。该片区验证了“运营前置、轻量开发”在乡村资源活化中的有效性,为同类地区提供了生态友好型发展样板。
三、市场运营:专业化机制驱动美丽经济转型
“‘龙门秘境’的建设从最初的一片观望,到之后的一片笑声,再到如今的一片掌声,这一过程给我诸多感触。乡村发展必须与乡村运营紧密结合,要以产业、产品为导向,深入挖掘村落传统文化,明确目标人群,进而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龙门秘境”乡村运营师娄敏回忆道。在“千万工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龙门秘境”运营团队通过市场化手段重构乡村生产关系。一是专业化分工。三个村创新组建乡村运营公司,积极招引乡村运营师,运营公司下设产业开发、品牌营销等板块,聚焦策划、招商与流量运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民主体”的架构,破解了“谁来运营”的难题。二是收益共享机制。三个村以资源折价入股运营公司,按比例获得分红。不同主体之间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报酬”的分配体系。片区80%的服务岗位,如
导游、保洁、民宿管家等优先聘用本地村民。运营公司带动村民自主经营的民宿、农家乐已达136家,床位4230个,特色餐饮饭店21家。三是品牌化营销。三个村统一打造“龙门秘境”公用品牌,推出联名文旅产品,联合举办大型活动,设计网红打卡点与“前店后坊”体验场景,通过新媒体矩阵扩大流量辐射范围,吸引长三角客群。专业化的市场运营机制打破了传统乡村治理与发展的惯性思维,引凤筑巢,引导运营商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策划、招引、营销、管理等运营手段上,摒弃“政府包办”的传统模式,注重“专业赋能”,成功实现了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
四、经验启示:乡村经营的核心逻辑
(一)市场化基因植入
石门、龙上、大山三个村坚持片区化、组团式发展,以“政府引导不主导、农民参与不盲从、市场运作不失序”为原则,在乡村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入运营团队,破解“重建轻管”“输血依赖”等痛点,推动乡村从“建设思维”向“经营思维”转型,有效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验证了建设思维向经营思维转变的有效性。
(二)共富型机制设计
片区化协同发展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破除行政壁垒,以市场化运营激活资源价值,同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可持续利益共同体。通过乡村经营的方式,进一步明晰了村庄产权和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从乡村发展的“旁观者”转变为“经营者”,激发农民建设乡村的主人翁意识,各主体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实现利益共享,构建起企业、村集体、村民多元协同的共富生态。
(三)系统性生态构建
三个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资源价值,运用现代治理方式重构生产关系,以系统思维培育产业生态,以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为双轮驱动,实现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多维共赢,彰显“两山”理论的实践价值。
“学习强国”县级融媒号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学习强国”天长融媒号为例
20XX年X月X日,“学习强国”正式上线,成为火爆全国的学习平台。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央宣传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出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优质学习平台,由PC端、手机客户端两大终端组成,不仅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教育、体育等多个领域,聚合了大量可免费阅读的期刊、古籍、歌曲、戏曲、电影、图书和公开课、慕课、课件音视频等资料,还提供了在线答题、专题考试等功能,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内容不断充实和改进的过程中,县级融媒号作为展示县级融媒以及基层形象的二级栏目应运而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宣传本地政策、发布本地信息、推介本地形象,这标志着“学习强国”推广工作迈上新台阶,让声音传播更深远,传播范围更广阔。
20XX年XX月XX日上午,作为安徽省首批入驻的5个县级融媒号之一的“天长融媒号”正式上线,旨在依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强大传播力和资源优势,提升天长市融媒体中心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一、探索中坚定前行——“天长融媒号”建设运营情况
“天长融媒号”是滁州市首个入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县级融媒号,由中共天长市委宣传部管理,天长市融媒体中心负责运营。先行开设了《大美天长》《天长要闻》《百姓生活》《文明实践在天长》四个子版块,成为宣传天长、推介天长的重要阵地。
(一)明确分工,强化队伍建设
“天长融媒号”创立初期,由天长市融媒体中心总编室编辑兼职管理运营。由于缺乏专职人员,该平台的日常管理和内容更新主要依赖于兼职编辑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进行。这种兼职运营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些问题,如内容更新频率低、互动性与活跃度不高,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传播效应。
为了能将“天长融媒号”打造成引领县级融媒体转型升级的领航者,天长市融媒体中心积极吸纳安徽省委讲师团与天长市委讲师团的意见,于20XX年中旬将“天长融媒号”的运营责任转移给了平面媒体组,这一决策的背后,体现的是对专业性和效率的追求,以及对内容质量与用户服务体验提升的决心。平面媒体组在接手后,随即确立了3名核心编辑成员的职责分工,分别为视频新闻的剪辑上传、文字新闻的编辑上传,以及所有稿件的签发,形成了一条紧密相连而又层次分明的生产链,不仅缩短了信息从采集到发布的周期,同时也确保了每一篇稿件都经过严格把关,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天长融媒号”在经历了管理体制的革新之后,其内容丰富度、更新频率与用户参与度等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在20XX年的最后一个季度,该平台的稿件数量实现了从排名底部升至全省前三的历史性突破,其中20XX年11月的表现最为亮眼,跃居全省首位。这些成绩不仅是对天长市融媒体中心改革举措的认可,也为“天长融媒号”在融媒体领域树立起了标杆形象,展示了地方融媒体平台与国家级学习平台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
(二)立足本土,讲好天长故事
在当今媒体融合发展、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普遍认识到,在“新闻立身,内容为王”的前提下,每个作品不再局限于电视和电台,既要多元传播,更要提质出彩,必须树立创新理念,加强本土内容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天长融媒号”深知“内容为王”的道理,尤其重视结合天长的本土特色,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内容创作和推送。相较于传统的时政新闻,“天长融媒号”侧重于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素材,如民俗文化、自然景观、地方名人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展现地方的独特魅力。
比如,《大美天长》版块会发布高清航拍镜头展现天长“鱼米之乡”的秀美风光,也会展现天长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亮点举措,述说天长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努力拼搏;《天长要闻》紧贴政策热点,深入解读天长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最新举措,为市民提供第一手资讯;《百姓生活》和《文明实践在天长》则聚焦市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通过这样的方式,“天长融媒号”不仅增强了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连结,也让天长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具感染力。
2024年,“天长融媒号”在内容推送上更加注重本土特色,其中《安徽天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惊现天长》通过对当地生态资源的报道,展示了天长市生态保护的成果,获得了2024年“学习强国”安徽学习平台优秀稿件
的殊荣。此外,《安徽天长:烽火岁月书香百年》则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讲述了天长市图书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被评选为2024年夏季安徽县级融媒优秀作品。
(三)彰显影响,加速融媒发展
20XX年3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文章指出,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学习强国”县级融媒号无疑是应时而生的融合发展成果之一。
20XX年以来,“天长融媒号”的运营在天长市融媒体中心的调整和推动下,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迅速成长为融媒体中心对外政务合作的重要桥梁。依托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全方位的信息整合能力,“天长融媒号”实现了新闻资讯的即时更新和精准推送,使得受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权威、准确的地方动态。
更重要的是,“天长融媒号”凭借其较强的社会动员力和舆论引导力,吸引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关注与支持。天长市各级政府组成部门及其下属单位认识到,“天长融媒号”不仅仅是一个新闻发布平台,更是一个能够跨越地域界限,连接全国甚至全球受众的强大媒介网络。因此,天长本地政务单位纷纷和天长融媒体中心开展跨界合作,利用这一平台,宣传报道本单位的优秀做法和工作亮点,全面展示各自领域的最新进展、优秀案例和创新成果。这种跨界的资源整合与创新传播方式,不仅加深了外界对于天长的认知,也为天长市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统计,20XX年,天长融媒体中心依托其新闻平台与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展的跨界合作项目创收达350万元,显示了该中心在资源整合与商业变现方面的能力。2024年,政务跨界合作创收攀升至380万元,同比增长8.6%,不仅为天长融媒体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能,亦表明其在政务合作领域内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增收路径。
二、稳定中亟需突破——“天长融媒号”建设运营困境
近年来,“天长融媒号”作为天长市融媒体中心的重要新媒体品牌之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稳定运行的同时,也站在了一个需要突破的十字路口,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深度报道缺乏,内容创新不足
在“天长融媒号”的运营过程中,其四大核心版块无疑为其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与用户基础。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版块逐渐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模式化倾向,尤其是视频新闻领域,《天长新闻》的剪辑片段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不仅限制了视觉表达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容的创新性。
缺乏深度报道是目前“天长融媒号”在内容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对这一现状,有必要重新审视并优化内容生产流程,以期打破既有框架,激发出更多的创意火花与价值潜能。
(二)内在驱动力不足,体制活力欠缺
伴随“天长融媒号”发展步入成熟阶段,编辑团队成员对日常内容生产流程已然驾轻就熟,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创造力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即所谓的“审美疲劳”。面对此类困局,重构激励框架、重燃创新激情显得尤为迫切。
(三)技术有待突破,用户黏性不强
置身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洪流之中,“天长融媒号”作为天长市融媒体中心旗下的一支主力军,虽已在本地新媒体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对照本地新媒体龙头——“天长发布”公众号,仍存在技术差距与用户黏性弱的隐忧。比如,平台目前尚不具备公开显示关键性能指标的功能,如文章转发量、用户关注数量等,致使后台管理者无法直观获取第一手反馈数据。
从目前页面上显示的阅读量和点赞量来看,用户黏性不强,粉丝数量需要大幅提升。
三、权威中迸发活力——“天长融媒号”发展对策建议
在信息时代的滚滚洪流中,地方融媒体平台正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敏锐的市场嗅觉融于时代,奋力搏出一番天地。尽管“天长融媒号”凭借官方背景优势,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稳定的受众群体,然而,在内容同质化严重、交互手段单一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持权威公信力的同时,激发内在创新潜力,成为摆在其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内容创新,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内容是媒体生存的根本,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持久关注。“天长融媒号”需深挖本土文化精髓,结合现代审美趣味的变化,创新推出一系列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美感的新闻作品和专题栏目。
比如,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案例解读、城市记忆微电影等主题,运用无人机航拍、VR全景展示、短视频拍摄等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尚魅力,激发年轻群体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选取教育、医疗、就业等百姓关注的焦点话题,通过实地采访、短视频拍摄等方式,制作系列深度调查视频报道,增强信息的实用性和贴近性。捕捉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讲述平凡生活中的非凡经历,采用纪实风格的拍摄手法,传递正能量,引发用户情感共鸣。紧跟科技创新步伐,报道本地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历程、科研成果发布会等,辅以科普动画演示,降低知识门槛,吸引青年群体的目光。
(二)激活机制,打造学习型编辑团队
打破现有模式,结合阅读量、转发量、内容创新度等考核项目,设立绩效奖励,鼓励编辑跳出固定思维模式,善于发现优秀原创稿件,勇于自创优秀视频或图文稿件,大胆尝试非传统叙事技巧及表现手法,促使团队成员间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态势。
同时,给团队编辑提供个性化技能提升计划,涵盖内容策划、摄影摄像、后期剪辑等全流程技术训练,确保全员与时俱进,适应融媒体发展趋势。促使和帮助编辑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寻找到新的意义与乐趣所在,继而产出更多高质量、有温度的作品,巩固并拓展受众群体,为“天长融媒号”的长青之路铺设坚实基石。
(三)技术赋能,开辟媒体融合更多可能
“天长融媒号”应积极拥抱数字革命浪潮,将技术创新置于优先位置,直面并克服当前存在的技术瓶颈与用户管理短板。同时,要构建全方位数据监测体系,攻克技术难关与优化用户体验,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渠道。在实现内容创新和技术革新后,“天长融媒号”有望在新一轮的传媒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建立起更为稳固且富有活力的用户社群生态,从而奠定其在本地新媒体领域的地位。
四、结语
回溯过往,“天长融媒号”自投身“学习强国”县级融媒号建设行列以来,始终秉持初心,勇担使命,在探索与实践中稳步前进。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天长融媒号”运营团队清醒认识到,仅有稳健的根基不足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必须在守正创新中寻找突破口,未来应继续深化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深度融合,借助国家级优质资源库,深化优质内容推送,拓展传播矩阵,优化服务体验。同时,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强化团队创新能力,确保“天
长融媒号”在快速变革的信息生态中始终保持领先姿态,用实际行动诠释县级融媒体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加快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结构,推进首都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集体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资产总体规模大,空间分布不均衡
一是农村集体账面资产位居全国首位。截至20XX年底,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4199个,其中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194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992个,组级集体经济组织13个。全市农村集体账面资产总额达XX亿元,其中,乡镇级XX亿元,村级XX亿元,组级XX亿元。从农村集体资产结构来看,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XX亿元,占比74.8%;非经营性资产XX亿元,占比25.2%。农村集体资产中货币资金2446.7亿元,其他流动资产XX亿元,长期资产XX亿元,固定资产XX亿元;其他资产3XX亿元。二是农村集体资产在中心城区高度集中。中心城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XX亿元,占全市的66.1%,其中丰台区、海淀区和朝阳区农村集体资产位居北京市前三位,分别为XX亿元、XX亿元和XX亿元;近郊平原区的农村集体资产总额XX亿元,生态涵养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XX亿元。三是农村集体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丰富。2022年,农村集体土地2038.7万亩,其中农用地1691.7万亩,建设用地247.4万亩,未利用地99.5万亩。
中心城区农村集体土地81.4万亩,其中农用地45万亩,建设用地34.9万亩,未利用地1.5万亩;近郊平原区农村集体土地770.2万亩,其中农用地563.0万亩,建设用地140.6万亩,未利用地66.6万亩;生态涵养区农村集体土地1187.1万亩,其中农用地1083.8万亩,建设用地72.0万亩,未利用地31.3万亩。
(二)发展业态和水平空间梯度明显
一是农村集体产业形态呈现三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59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