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全市范围的推进会议,主题鲜明、意义重大。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最新部署要求,全面总结前段工作,深刻分析当前形势,对打好过渡期收官战、以产业兴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加压。
今年是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各项工作到了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做好今年的工作,不仅关系到过渡期任务能否圆满收官,更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的底色和未来发展的成色。全市上下必须深化思想认识,把准形势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奋力夺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胜利。
下面,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切实增强收官之年的使命感责任感
回顾过去几年的奋斗历程,全市上下尽锐出战、攻坚克难,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全面巩固和拓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迈出坚实步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首先,脱贫成果巩固的根基更加牢固。作为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第一大市,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责任重于泰山。通过持续压实责任、精准施策,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高效运转。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31151户97945人,通过产业、就业、综合保障等一揽子措施,已成功帮助超过4.8万人消除风险,风险消除率接近50%。群众收入水平实现跨越式增长,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751元和14224元,同比增幅高达13.5%和10.47%,增速远超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创新实施的“四查四促”等工作方法,得益于金融的精准滴灌,全市累计发放的93.45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为超过13.9万户家庭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凭借扎实的工作,我市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中荣获第一,这是对全市干部群众辛勤付出的最高肯定。
其次,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富民的源泉。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花、果、药、菌、茶等为主导的富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初步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特别是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集聚效应日益凸显,累计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引领区域农业现代化的“火车头”。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产业链年产值已突破1700亿元,成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坚持“三链同构”,推动种、收、加一体化发展,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些产业的兴旺,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动能。
再次,乡村建设的面貌更加和美。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改善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乡村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大力实施“双貌”改善和户容户貌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扭转。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XX”乡村正在加快涌现。类似“美丽XX综合体”这样的农旅文融合发展模式,正在探索一条城乡互动、共建共享的振兴新路,让乡村不仅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也成为市民向往的生态福地。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宏观环境看,外部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对我市产业发展、群众就业、财政增收都带来了一定压力。从工作本身看,今年是过渡期收官之年,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任何的松劲歇脚、麻痹厌战思想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从薄弱环节看,部分地区的产业基础依然不牢,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防返贫监测的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边缘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风险识别和干预还不够及时;乡村建设中人才、资金等要素短板依然突出,城乡发展的差距仍然客观存在。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挑战,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保持“赶考”的清醒和“答卷”的自觉,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紧跟一步走,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收官答卷。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夺取过渡期收官战的决定性胜利
打好收官之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聚焦核心任务,拿出超常举措,确保在三个关键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
第一个关键领域:坚持精准方略,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是“三农”工作的底线要求。
一要让动态监测帮扶更“精”。精准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命线。要持续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用好大数据比对、网格员排查、基层干部走访等多种手段,实现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防止“纸面监测”“数据游戏”,确保每一户监测对象都有精准的风险识别、明确的帮扶责任人和务实的帮扶举措。要强化对因病、因灾、因学、因失业等返贫致贫风险的专项研判,分类施策,做到靶向治疗、精准滴灌,确保风险发现在初始、化解在萌芽。
二要让稳定就业增收更“稳”。就业是脱贫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方式。必须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要深化“雨露计划+”等技能培训品牌,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升脱贫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配性。要建强用好就业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载体,为无法外出、不便远行的劳动力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协作,畅通外出务工渠道,做好跟踪服务,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增收”.2024年,全市实现了超过21万脱贫人口的稳定就业,这个基本盘只能扩大、不能缩小。
三要让扶贫资产管理更“活”。过去几年,通过各级投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扶贫项目资产,这是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必须以“管长远”的思维,加强对这些资产的后续运营管理。要全面摸清家底,健全资产确权、登记、管护、收益分配等制度体系,确保资产不流失、不闲置。要积极探索委托经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多种运营模式,引入专业化的市场主体进行管理,提升资产的运营效率和收益水平。资产收益的分配要坚持公开透明,重点向监测对象、困难群众倾斜,真正让扶贫资产持续发挥“造血”功能和带富效应。
四要让常态化帮扶衔接更“顺”。过渡期结束后,帮扶工作将转向常态化。要提前谋划、主动作为,推动工作体系、政策举措、力量配备的平稳过渡。要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常态化帮扶机制,将过去行之有效的帮扶政策,如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成果,融入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和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中,实现由集中资源攻坚向常态化制度保障的平稳过渡,确保帮扶不留白、政策不断档。
第二个关键领域:做强产业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化乡村富民产业体系。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农民富。必须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产业振兴的文章做深做实。
一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市作为粮食主产区,必须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要严格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产能稳定在140亿斤以上。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用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二要发挥资源禀赋这个优势。要立足本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要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力推动“三链同构”,即做强优质原粮供应体系的“基础链”,做大粮食精深加工的“价值链”,做优品牌营销和现代物流的“供应链”。要持续壮大以肉牛、月季、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代表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结,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分享增值收益。
三要用好园区平台这个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要支持园区完善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57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