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自然资源局2025年上半年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情况报告

XX市自然资源局2025年上半年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情况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市将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2025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以“祛疤复绿、还地于民”为目标,坚持系统治理、科学修复、标本兼治,全面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进展与阶段性成效
    XX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长期的开采活动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遗留下了较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对历史遗留的矿山创伤,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打响矿山生态修复攻坚战。
    截至2025年8月,全市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根据最新调度数据,本年度已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55.59公顷。其中,针对我市特色矿种XX矿的专项治理行动成果尤为突出,已完成修复面积达82.6公顷。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昔日尘土飞扬的矿区正逐步转变为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重点治理区域的地质环境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植被覆盖率稳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有所增强,为筑牢XX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项工作不仅是对《XX市废弃矿山复绿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的有力践行,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二、核心策略与实施机制
    上半年工作的顺利推进,得益于一套系统化、精细化、责任化的工作体系。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顶层设计到末端落实,构建了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实施机制。
    (一)高位统筹与体系构建
    为确保修复治理工作高效推进,我市建立了“定期调度+现场督导”的闭环管理体系。我们创新性地实行“日报告、周调度”工作制度,要求各相关矿山企业每日通过信息化平台,上报修复工程的实时进展,并附带现场图片或视频资料,确保了项目进度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市自然资源局层面,每周固定召开党组专题会议,听取全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专项汇报,系统梳理各地区、各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形成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第一时间下发至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确保问题不过夜、整改不拖延。同时,由局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带队,联合市纪检监察部门,对修复任务较重的XX市、XX县和XX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了多轮次的现场督导。督导组深入矿山一线,实地勘察施工现场,与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进行深入交流,精准查找并帮助解决施工组织中的堵点和技术应用中的难点,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建议,确保治理工作能够做到“应治尽治、应绿尽绿”,不留死角、不打折扣。
    (二)深化部门联动与协同治理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协调难度大。我市深刻认识到,单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治理合力。为此,我们牵头建立了跨部门的协同治理机制。由市自然资源局与市纪检监察部门共同成立了联合督导组,改变了以往“九龙治水”的局面。联合督导组不定期对各地区的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情况进行“四不两直”式抽查,重点排查工作推进中的责任落实不到位、进度滞后等问题。对于发现的整改不力、推诿扯皮的地区和单位,果断采取挂牌督办、通报批评等措施,强力传导压力,压实各方责任。此外,针对部分矿山地质条件复杂、修复技术难度大的情况,我们积极搭建技术支撑平台,定期邀请省内外地质、土壤、林业、生态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专家顾问团,深入现场进行技术会诊,为基层遇到的技术瓶颈关提供“一对一”的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资金保障与市场化探索
    充足的资金是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基础保障。我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格局。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的生态修复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市、县两级财政也根据年度修复任务,将治理资金纳入年度预算,重点用于历史遗留无主矿山的治理。历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投入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资金已超过15亿元,修复面积超过5200公顷,展现了持续高强度投入的决心。另一方面,我们严格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督促在产矿山企业依法履行生态修复主体责任,足额计提和使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确保其生产活动造成的生态欠账得到及时补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参与生态产业开发、废弃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式,投入到生态修复工作中来,努力将生态修复的“包袱”转变为绿色发展的“财富”,形成“治理—增值—反哺”的良性循环。
    三、技术路径与科学修复
    科学的修复技术是提升治理成效、确保生态系统可持续恢复的关键。我们摒弃了过去“一刀切”的粗放式治理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
    (一)遵循“一矿一策”与因地制宜原则
    我市矿山类型多样,地质地貌、土壤条件、破坏程度各不相同。我们坚决反对“一个方子治百病”,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为每一座待治理矿山量身定制了修复方案,即“一矿一策”。方案的制定综合考虑了矿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水文条件、周边生态环境以及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力推广并固化了“春季种植为主,秋季补植为辅”的成功技术路线。春季是植物生长的黄金季节,我们集中力量在此时开展大规模的植被种植,以确保较高的初始成活率;秋季则根据春季种植的效果和当年气候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补植补造,巩固绿化成果,确保修复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能够快速达到并超过设计标准。
    (二)修复物种选择与植被构建技术
    植被恢复是矿山生态修复的核心环节。在物种选择上,我们遵循生态适应性、生物多样性和乡土性相结合的原则。优先选用耐贫瘠、抗干旱、根系发达的本地乡土树种和草种,因为它们对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天然的适应性,能够更快地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相关研究资料也表明,科学的植物选择需综合考量物种的长期优势、土壤改良能力和抗逆性。在实践中,我们借鉴了XX钢铁集团等大型企业在矿区复绿方面的成功经验,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化配置模式,科学搭配慢生与快生植物、常绿与落叶植物,既考虑了初期的快速覆盖,又兼顾了远期的生态稳定性。通过构建多物种、多层次的复合型植物群落,不仅提升了景观效果,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增强了新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有效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有机结合
    针对矿山开采形成的陡峭边坡、不稳定排土场等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坚持工程措施先行、生物措施跟进的治理方针。首先通过削坡整形、修建截排水沟、构筑挡土墙等工程手段,消除地质安全隐患,为后续的植被恢复创造稳定、安全的立地条件。在工程平台和坡面整理完成后,立即跟进覆土、土壤改良、植被种植等生物措施。这种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地质安全与生态恢复的双重目标,确保了修复工作既“安全”又“绿色”。
    四、长效管护与成效巩固
    矿山生态修复“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为防止“一年绿、二年黄、三年恢复原样”的现象发生,我们高度重视已修复区域的后期管护工作,着力构建系统化的长效监测与维护机制,确保修复成效能够长期稳固并持续提升。
(一)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56163.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4小时前
下一篇 4小时前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