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同志在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午好。
根据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安排,今天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部分重要篇章,并围绕提升新域新质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交流。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很有深度,对我启发很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从个人角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不求全面,主要是聚焦于如何将宏大的思想理论,转化为指导XX研究院具体工作的思想方法和行动自觉。
一、高屋建瓴把握经济发展的“纲”与“魂”
初次系统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最直观的感受是其思想的系统性、战略性和时代性。这部文选收录了从2012年11月到2024年12月这十二年间的重要著作,共计74篇。通读部分篇目,仿佛在重温这十二年间我国经济社会波澜壮壮阔的发展历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如何精准判断、科学决策,带领全国人民攻克一个个难关,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脉络在书中得到了清晰的呈现。
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对经济增速的简单要求,更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过去,一些领域可能更关注规模和速度,但在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于像XX研究院这样的科研单位而言,这一转变的感受尤为真切。它要求科研产出不能仅仅停留在发表几篇论文、申请几项专利上,而必须思考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最终的市场价值。这种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强不强”的跃迁,正是高质量发展理念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具体体现。
书中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论述,以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也让我对自身工作所处的宏观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分子,XX研究院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敏锐捕捉产业需求,也要更好地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承担起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历史使命。这二者不是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学习经济文选,帮助我跳出单纯的技术视角,从国家经济治理和发展全局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定位XX研究院的使命与责任。可以说,这部文选为XX研究院在新的征程上谋划发展、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上的“定盘星”和行动上的“指南针”。
二、知行合一领会新质生产力的“形”与“势”
在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文选中的经济思想,与本次研讨的另一个主题“提升新域新质科技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我个人的理解是,其结合点,正是当前被反复提及的“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它区别于传统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形态。而所谓的“新域新质科技创新能力”,虽然在正式文件中尚不多见,但可以理解为孕育和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特别是在那些具有颠覆性、前瞻性的“新领域”(新域)中,形成具有代际优势的“新特质”(新质)创新能力。
这恰恰是XX研究院的职责所在。激光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赋能技术和平台技术,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具。回看XX研究院近年来的发展,在超快激光精密加工、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新型半导体激光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些技术突破,是否真正进入了“新域”?是否形成了不可替代的“新质”?
例如,当我们的激光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融合,能否开发出具备自主学习和工艺优化能力的智能激光装备?这便是进入了“新域”。当我们的核心元器件在性能、稳定性、成本上取得代际突破,能够支撑起国内高端装备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这便是形成了“新质”。从这个角度看,提升新域新质科技创新能力,对XX研究院而言,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生存题和发展题。它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跟跑或并跑,必须在若干优势领域,拿出敢于领跑的勇气和决心,努力成为激光科技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和推动者。
三、反躬自省探寻科技创新的“道”与“术”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结合学习体会和工作实际,我认为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努力。
首先,是破除思想深处的“藩篱”。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思维定式。长期以来,我们可能习惯于在既有的技术轨道上进行改良式创新。要敢于向最底层的原理发起挑战,敢于在无人区里探索。这就要求院里的决策机制、项目评审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55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