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区网络安全工作专题培训会上的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举行这次全区网络安全工作专题培训,这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网络强国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应对当前日益严峻复杂网络安全挑战的现实需要。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网络空间的攻防对抗模式、风险传导路径和安全治理范式正在发生深刻的、颠覆性的变革。传统的安全边界日益模糊,潜在的攻击界面无限扩大,这对我们党政机关的网络安全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考验。因此,本次培训旨在深化认识、分析形势、明确责任、提升能力,共同为我区的数字化发展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下面,我将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党政部门网络安全”这一主题,结合当前形势、典型案例和防御策略,与大家作一个交流。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新时代网络安全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从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网络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一、总体安全观下的网络安全政治责任
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经济社会运行的新空间、国家主权博弈的新疆域。党政机关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中枢和关键,其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政令畅通、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
为此,国家从法律层面构建了网络安全治理的顶层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作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明确规定“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的原则,并确立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等一系列核心制度。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相继出台,共同构筑起国家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四梁八柱”。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意味着网络安全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必须严格履行的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
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干部和部门负责人而言,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特别是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是法律赋予的职责,也是政治上的硬要求。这意味着网络安全必须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确保投入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任何形式的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懈怠行为,在今天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二、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网络威胁演变
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互联网+”的时代,那么未来十年无疑将是“AI+”的时代。人工智能在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的同时,也被攻击者利用,成为网络威胁的“倍增器”,导致网络攻击呈现出“四化”新特征:
一是攻击手段智能化。传统的网络钓鱼邮件,常常因为语言生硬、格式粗糙而被识破。但现在,攻击者利用生成式AI,可以轻易制造出语法流畅、语气逼真、上下文逻辑严密的定制化钓鱼邮件,甚至能够模仿特定领导或同事的口吻,诱骗目标点击恶意链接或泄露敏感信息,成功率呈指数级增长。
二是漏洞利用自动化。AI技术能够以远超人类的速度对海量代码进行分析,自动挖掘和利用软件系统中的未知漏洞。一个高危漏洞从被发现到被大规模利用的时间窗口,已经从过去的数周、数天缩短到现在的几个小时甚至更短,这给我们的被动防御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是身份伪造逼真化。深度伪造技术的发展,使得伪造音视频变得轻而易举。设想一下,攻击者利用AI合成某位领导的声音或图像,向财务人员下达转账指令,其迷惑性极强,传统的防范手段几乎失效。这种新型的社会工程学攻击,正在成为网络诈骗和情报窃取的新利器。
四是攻击规模产业化。基于AI的自动化攻击工具,使得发动大规模、持续性的网络攻击门槛大大降低。勒索软件、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等,可以实现“一键式”部署和全天候“无人值守”攻击。根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网络犯罪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预计将达到惊人的10.5万亿美元这背后离不开AI技术的“助纣为虐”。
面对AI赋能的、更加高级、更加隐蔽、更具破坏性的网络威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静态的、孤立的防护思维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向动态、智能、协同的防御模式转型。
第二部分党政机关面临的高频网络安全风险剖析
在了解了宏观形势后,我们需要聚焦自身,深入剖析当前党政机关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最主要、最高频的三类网络安全风险:即技术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和内容安全风险。
一、技术安全风险精准打击与持续渗透
技术安全是我们网络防护的基石。当前,针对党政机关的技术攻击手段不断翻新,呈现出精准化、持续化的特点。
首先是勒索软件攻击。这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破坏性的网络威胁之一。攻击者的手法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文件加密勒索赎金,进化为“双重勒索”甚至“多重勒索”模式。即在加密系统数据的同时,先窃取核心敏感数据,然后以公开数据相要挟,进行二次勒索.2024年以来,全球勒索软件攻击事件数量持续攀升,多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和关键基础设施成为重灾区。一旦我们的业务系统,如政务服务平台、内部办公系统等遭到此类攻击,不仅会导致业务停摆,更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数据泄露,造成灾难性后果。
其次是供应链攻击。这种攻击方式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直接攻击作为最终目标的我们,而是选择攻击我们信任的、防护相对薄弱的软件供应商、服务外包商或硬件提供商。通过在这些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植入恶意代码,实现对下游多个用户的“批量感染”。这种攻击方式隐蔽性极强,防不胜防,一旦成功,影响范围往往是整个行业或区域。
再次是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这类攻击通常由具备国家背景的黑客组织发起,其目标明确、组织严密、手法专业。他们会动用包括零日漏洞在内的各种高级技术,对目标进行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潜伏和渗透,悄无声息地窃取数据。对于掌握大量敏感信息的党政机关而言,始终是APT攻击的重点觊觎目标.2020年,我国某航空公司就曾遭受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持续的网络攻击,大量乘客出行记录等敏感数据被窃。这个案例警示我们,看不见的敌人往往最危险。
最后,是日益普遍的社会工程学攻击。据统计,超过90%的网络安全事件都与人为因素有关。攻击者利用人性的弱点,如好奇、恐惧、贪婪,通过钓鱼邮件、恶意二维码、伪装的即时通讯消息等方式,诱导工作人员打开恶意程序的“大门”。在AI时代,这种攻击的精准性和迷惑性将达到新的高度,对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素养都提出了严峻考验。
二、数据安全风险核心数据资产的“阿喀琉斯之踵”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党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和掌握着海量的基础性、关键性数据,如人口信息、法人信息、地理空间信息、经济运行数据等。这些数据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也是必须严防死守的核心资产。数据安全风险,正成为我们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风险之一。
数据泄露的途径多种多样,既可能来自外部攻击,也可能源于内部管理不善。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起重大数据泄露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这里分享几个典型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发生在2025年2月,某知名金融服务平台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攻击者利用了该平台部署在亚马逊云服务(AWS)上的一个错误配置,成功获取了访问权限,导致约800万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被泄露。这个案例给我们的教训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务系统“上云”,云平台的安全配置和第三方服务的安全管理,正成为新的风险点。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把系统托管给云服务商就万事大吉,自身的安全配置、权限管理和持续监控同样至关重要。
第二个案例是2023年某国际大型律师事务所遭遇的网络攻击。攻击者利用其网络中的一个漏洞,在2月28日至3月13日期间持续访问其系统,窃取了超过60万人的敏感数据,包括姓名、社会安全号码、财务信息等。该事务所在发现异常后,立即采取了阻止访问和启动调查等措施,但损失已经造成。这个案例说明,即使是专业的服务机构,也可能存在安全短板。它强调了实时监控和快速应急响应的重要性。从攻击者持续访问近两周才被发现来看,其内部的威胁监测能力显然存在不足。
第三个案例是近年来频发的一类风险,即通过公开的代码托管平台或网盘导致的数据泄露。一些单位的开发人员或运维人员,为图方便,将包含数据库连接密码、API密钥等敏感信息的配置文件上传到公开的GitHub等平台,或将存有内部资料的网盘设置为公开分享,这无异于将家门的钥匙直接挂在了门外。这种看似微小的疏忽,却可能导致整个单位的核心数据被“一锅端”。
这些案例充分说明,数据安全防护链条上的任何一个薄弱环节——无论是技术漏洞、配置失误,还是管理疏忽、人员违规——都可能成为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那个“蚁穴”。
三、内容安全风险意识形态阵地的前沿哨所
内容安全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舆论的稳定。党政机关的官方网站、政务新媒体账号等,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和阵地。这些阵地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
内容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站内容被篡改。攻击者通过技术手段黑入政府网站后台,发布反动、色情、赌博等非法信息,或者篡改政策文件、公告通知,意图制造混乱,严重损害政府形象。
二是官方账号被仿冒或盗用。攻击者注册高度相似的“高仿号”,或者通过盗号等方式控制我们的官方政务新媒体账号,发布不实信息、不当言论,甚至进行网络诈骗,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是网络谣言和有害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期间,网络空间往往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准确、权威地发布信息,主动设置议程,就容易陷入被动,让网络谣言占据舆论场,引发民众恐慌,干扰正常社会秩序。AI技术的滥用,使得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这对我们的舆情监测、研判和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确保内容安全,是我们必须牢牢守住的意识形态阵地。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防篡改、防攻击,更需要制度上的严格审核、流程上的规范管理和人员上的高度警觉。
第三部分构筑坚不可摧的网络安全屏障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治理
面对上述严峻复杂的形势和风险,我们不能束手无策,更不能消极应对。必须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加快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治理”转变,构建起技术、管理和责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一、压实责任体系落实“一把手”工程
网络安全工作的核心在人,关键在责任落实。没有明确的责任体系,再先进的技术设备也只是摆设。
首先,要全面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各镇(街)、各部门要明确本单位网络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通常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同时,要设立或明确网络安全分管领导和专门工作机构或人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要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评价体系,与业务工作同等重要、同步推进。
其次,要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要对照《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全面梳理和完善本单位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这应当包括但不限于:机房安全管理、网络访问控制、数据分类分级、密码管理、外包服务管理、应急预案、安全审计和人员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规范,确保各项安全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最后,要加强对合作单位和供应链的安全管理。对于提供软件开发、系统运维、云服务的第三方公司,必须在合同中明确其网络安全责任和标准要求,并定期对其进行安全审计和风险评估。不能因为业务外包,就把安全责任也一并“外包”出去。
二、强化技术防护建设一体化纵深防御体系
责任体系是“软件”,技术防护体系就是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55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