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守阵地、以魂铸心固根基——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中深化意识形态工作的党课讲稿
同志们:
历史,总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敲响警钟;精神,总在伟大的奋斗中熠熠生辉。80年前,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较量,不仅洗刷了百年耻辱,更铸就了“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为根本、以信念为旗帜”的伟大抗战精神。今天,当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只是为了追忆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从历史深处汲取精神伟力,校准思想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如果说抗战时期守的是国土、卫的是民族尊严,那么新时代我们必须守的是思想阵地、护的是民族灵魂。历史与现实共同启示我们:国土失而可复,精神一旦崩塌便难以重建;疆界可以用钢铁捍卫,思想防线却必须用真理与信念筑牢。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既要以史为鉴,铭记那段惊心动魄的抗战岁月,更要以魂铸心,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今天这堂党课,就是要把抗战胜利的精神财富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起来,让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动同频共振,让我们在精神上更坚毅、在政治上更清醒、在行动上更坚定。
一、“烽火记忆”点亮灯塔,照见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照见来路;历史更是一盏灯塔,能指引前行。80年前,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经历了最严峻的生死考验。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土可以一时失陷,但民族精神绝不能丢失;疆界可以被铁蹄践踏,但思想阵地绝不能崩塌。抗战的伟大胜利,不仅仅是枪林弹雨中的胜利,更是信念支撑、思想凝聚的胜利。
烽火回响,警示阵地不可失
从“九一八”的枪声到“卢沟桥”的硝烟,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挣扎,在血火中奋起。侵略者不仅企图占领我们的土地,更妄想摧毁我们的信仰,用“东亚共荣”的欺骗来麻痹民众。正是在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揭露敌人真面目,唤醒民族意志,才使中华大地燃起了不屈的抗战火焰。事实昭示我们:丢掉了思想阵地,就等于丧失了民族灵魂;丧失了民族灵魂,就等于丢掉了未来。
(二)血火洗礼,昭示信仰最为坚
面对敌强我弱、装备悬殊的现实,中国人民凭什么能够坚持十四年,最终赢得最后的胜利?凭的是不屈的精神,靠的是坚定的信仰。杨靖宇将军以草根、树皮充饥,直至壮烈殉国;赵一曼烈士在酷刑下坚贞不屈,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豪言。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信仰,托起了民族的希望。今天,我们谈意识形态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守住这份信仰。唯有理想信念的旗帜高扬,民族精神的大厦才不会倒塌。
(三)时代回声,提醒防线须筑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如果说80年前,我们打赢的是血与火的战场之战,那么今天,我们必须打赢的是网络空间、舆论场上的思想之战。国防防线固然重要,但思想防线更为根本。一个民族,只要精神不倒、信仰不灭,就能够穿越任何艰难险阻,走向新的胜利。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就是要从烽火记忆中认清一个现实:意识形态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守住思想阵地,才能守住民族未来;筑牢精神长城,才能筑牢国家安全。
二、“精神血脉”赓续传承,锤炼意识形态的政治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精神的胜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今天,当我们讲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从这条精神血脉中汲取力量,锤炼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一)爱国情怀,锻造对党忠诚的政治赤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正是亿万中华儿女以家国为重,前赴后继,才托起了民族的希望。抗战胜利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最深沉的民族情感,也是最坚固的精神支柱。今天,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就是要把这种爱国情怀转化为对党忠诚的赤诚,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让“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
(二)民族气节,砥砺不畏强权的政治操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赵一曼烈士在生死关头作出的铁血回答,也是无数抗日志士以生命书写的铮铮誓言。面对酷刑,他们宁死不屈;面对威逼,他们铁骨铮铮。今天,我们做意识形态工作,同样需要这样的民族气节。无论面对怎样的思想挑战和价值冲击,都必须守住底线、坚守原则,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亮明态度、发出强音,永不向错误思想低头。
(三)英雄气概,淬炼敢于斗争的政治胆魄
抗战胜利靠的不是退缩,而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志。从四行仓库的坚守到百团大战的鏖战,无数英雄儿女用生命证明:只要敢于斗争,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今天,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同样复杂尖锐。党员干部要继承这种英雄气概,敢于亮剑、善于斗争,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不当“看客与过客”,而要做敢于发声、勇于较量的“硬骨头”,把党的声音传得更响亮、更深入。
(四)必胜信念,凝聚坚定自信的政治定力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中国必胜,民族必胜。正是这种笃定的信念,支撑中国人民在绝境中坚持到底。今天,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也是要让这种必胜信念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我们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保持从容,在思想交锋的舆论场上保持清醒,始终相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五)团结伟力,汇聚众志成城的政治品格
抗战的胜利,不仅靠前线将士浴血奋战,更靠亿万群众同仇敌忾。正是这种“众志成城”,让中华民族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今天,意识形态工作要真正走进群众、依靠群众,团结起最广泛的力量,把人民群众的智慧、情感、意志汇聚起来,转化为守护主流思想阵地的强大合力。
抗战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血脉”。在新时代,我们要把这条血脉赓续下去,把这份精神转化为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让意识形态工作始终立得住、靠得住、打得赢。
三、“时代巨变”砥砺自信,夯实意识形态的理论根基
一个没有自信的民族,无法昂首阔步走向未来;一个没有理论自觉的政党,无法带领人民赢得胜利。抗战胜利让我们民族自信心重新建立,中华民族站立起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更让我们在理论上、道路上、制度上、文化上树立起前所未有的自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任务,就是要把这种自信锻造成全党全社会的思想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
(一)巨变荡涤岁月,真理引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巩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课题,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引领我们走过惊涛骇浪、迎来风雨无阻,是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定海神针,是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指南。
(二)价值凝铸灵魂,信仰点亮征程
如果说抗战时期的民族气节是支撑胜利的精神支柱,那么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巩固思想阵地的精神支柱。十年来,我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文字写入宪法、刻进制度,到理念融入学校课堂、社区广场、家庭日常。这是新时代凝魂聚气的根本举措,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工程,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更加鲜明、方向更加坚定。
(三)阵地稳如长城,舆论坚如铁壁
新时代十年,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最前沿阵地。党中央因势而谋、应势而动,把网上舆论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通过健全网络治理体系、强化正面引导、净化网络生态,我们守住了“七亿网民同在一片天空”的舆论阵地。事实证明:谁掌握了舆论引导权,谁就能掌握人心主动权;谁丢掉了网络阵地,谁就会陷入被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把“阵地之争”牢牢抓在手里,为国家政治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信根植大地,道路延展未来
从抗战的必胜信念到新时代的“四个自信”,这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抗战的胜利证明了信念自信;新时代的巨变彰显了制度自信。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在不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道路。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根基,正是要让这种历史自信、理论自信转化为每一位党员、每一名干部的思想自觉,进而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
抗战胜利砥砺了民族自信,新时代巨变砥砺了制度自信。今天,我们必须把自信写进思想、镌刻进灵魂,让自信成为最坚实的理论根基,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最深厚底气。
四、“历史启示”昭示方向,校准意识形态的奋进航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抗战胜利不仅为中华民族带来了独立与尊严,也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启示。这些启示跨越时空,至今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今天,我们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同样要把这些启示作为校准方向的“罗盘”,确保新时代的思想建设始终行稳致远。
(一)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制胜密码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抗日战争中,正是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最早组织游击战,最早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最终成为中流砥柱。今天,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同样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推进。
(二)人民群众是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抗战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民的伟力。从工农兵到学生、海外侨胞,千千万万普通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托起了胜利的旗帜。历史告诉我们: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今天,意识形态工作的力量同样来自人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作为思想建设的源泉,把宣传教育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才能汇聚起守护主流意识形态的磅礴伟力。
(三)民族团结是最坚实的胜利保障
抗战时期,不论民族大小、不论地域远近,中华儿女都汇聚成抗击侵略的洪流。从回民支队到蒙古骑兵,从各民族群众的支前到侨胞的慷慨支援,正是这种团结一心,让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挺直了脊梁。今天,意识形态工作也必须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形成不可战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和平正义是最永恒的价值追求
抗战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更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同样要高扬和平与正义的旗帜,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宣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中国声音更有底气、中国价值更具感召力。
同志们,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抗战胜利昭示我们:党的领导不可动摇,人民伟力不可忽视,民族团结不可或缺,和平正义不可背离。这些启示,就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定向仪”,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沿着正确的方向奋勇前行。
五、“责任担当”勇挑重担,落实意识形态的主体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51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