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学校2025年秋学期开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同志:
大家好!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2025年秋学期开学工作会议。窗外秋意渐浓,校园生机勃发,这标志着一段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征程即将开启。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过往,分析形势,统一思想,并对新学期的各项工作进行系统部署,确保学校在新起点上迈出更加坚实、更有力量的步伐。
今天的讲话,我想围绕“担使命、强谋划、启新篇”这三个关键词展开。这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提炼,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核心要求。希望全体管理干部能够深刻领会,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强大动力。
一、奠基固本,回望砥砺奋进的坚实足迹
回顾过去数年的办学历程,是一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奋斗史。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始终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为未来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育人质量持续攀升,办学成果斐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几年来,我们始终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作为核心工作来抓。通过不懈努力,学校的升学成果保持了高位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根据统计,自2020年至今,我校高考本科上线率稳定在84%,重点本科上线率达到42%,艺术类考生的专业与文化双上线率更是高达92%。这些数据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背后凝聚的是每一位教师的辛勤付出和每一位学子的刻苦拼搏。尤其值得骄傲的是,2020年首届高考,我校不仅一举囊括XX县文、理、艺三科状元,更有XX同学成功考入清华大学,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中考方面,我校同样表现出色,2021届毕业生中考平均分高达687分,综合指标位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这些成绩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先后获评“中国民办教育百佳学校”、“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办学实力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广大家长的高度认可。
其次,课程改革纵深推进,育人模式持续创新。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单一的知识传授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方法的系统性变革。我们积极探索并推行“项目式学习”、“学科融合教学”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等一系列前瞻性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向主动建构知识,着力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这一改革方向,与国家层面强调的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变的教育改革精神高度契合,确保了我们的教学实践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再者,文化建设浸润人心,德育体系日臻完善。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我们着力打造以“仁行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标识,将“仁爱”与“行动”深度融合,引导师生在日常言行中践行高尚品德。通过主题班会、校园艺术节、社会实践等多种载体,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师生可见、可感的生动实践。在德育工作上,我们坚持抓常抓细,不断完善学生行为规范体系,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校园文明蔚然成风,形成了浓厚的育人氛围,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最后,安全防线不断巩固,发展环境安定和谐。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过去几年,我们始终将校园安全工作置于首要位置,不断加大投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体系,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安全防护网络。通过常态化的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也让教职工能够舒心工作,成为学校稳健发展的坚强后盾。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开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迎接新的挑战。
二、担负使命,深刻把握时代赋予的教育重任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使命。当前,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教育强国建设.2025年作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关键之年,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担使命”就是要我们深刻理解并主动承接起这份沉甸甸的时代重任,将立德树人内化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育人工作的首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国家明确要求,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传统思政课的局限,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思政工作的实践者,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历史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物理教师要讲好科学家精神,体育教师要讲好拼搏精神。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必须将厚植家国情怀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家国情怀是青少年精神成长的“钙质”。我们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要系统性地开展国情教育、历史教育和英雄模范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富有仪式感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引导他们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必须构建生活化、行为化的品行养成体系。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书本上,而应回归生活、指向行动。新时代的德育工作,更加强调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品行。新学期,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行为规范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日常言行、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要通过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社团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引导他们做到知行合一,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必须锻造一支“四有”好老师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担负起育人使命,首先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引导全体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只有教师自身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强化谋划,系统擘画高质量办学的宏伟蓝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仅有热情和使命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周密的战略谋划。“强谋划”就是要聚焦内涵发展,从文化、课程、课堂、评价等关键领域入手,系统性地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其一,以深度文化建设凝心聚力,提升精神感召力。“仁行文化”是我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下一步,我们的任务是推动其从“理念”走向“品牌”,从“共识”走向“自觉”。这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凝练与物化。一方面,要系统梳理“仁行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一套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规范指引,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次活动都成为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要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品牌项目,如“仁行”大讲堂、年度“仁行”人物评选、校本文化读本开发等,让文化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精神旗帜和强大动力。
其二,以系统课程改革提质增效,打造发展新引擎。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载体。新学期,课程建设要重点在“优化”与“精品”上做文章。一是大力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这绝非简单地执行教学大纲,而是要在保证国家课程标准刚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进行内容整合、学材重构和教学方式的再设计,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强力推进特色校本课程的精品化建设。要围绕科技创新、人文素养、艺术体育、劳动实践等领域,打造一批理念先进、体系完整、深受学生喜爱的精品校本课程。这不仅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必要举C,也是响应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号召的具体行动,更是形成我校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
其三,以深化课堂革命赋能成长,重塑教学生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不变,教育改革就无从谈起。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课堂革命”,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继续深化“项目式学习”、“学科融合”等改革,同时积极拥抱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精准教学和个性化辅导,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画像”,提供最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4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