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调研报告

全市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调研报告
全市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水环境
综合治理调研报告
雷兴平 刘霄飞 高海彦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助力延安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于6月中旬深入志丹、富县、宜川、黄陵等县(市、区),就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延安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整体脆弱。全市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1条,分别为黄河延安段、延河、云岩河、北洛河、周河、清涧河、仕望河、涺水河、葫芦河、沮河、杏子河。主要河流水系有5条,分别为北洛河、延河、清涧河、仕望河和云岩河。其中,北洛河流经吴起、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龙、黄陵7县,境内河长385千米,控制流域面积17948平方千米,为我市最大河流;延河流经安塞、宝塔,在延长县汇入黄河,境内河长248.5千米,控制流域面积7725平方千米;清涧河发源于子长市,流经榆林市清涧县,在延川县汇入黄河,境内河长96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577平方千米;仕望河发源于黄龙县,在宜川县汇入黄河,全长99千米,控制流域面积2354平方千米;云岩河发源于宝塔区,流经宜川县汇入黄河,全长112.5千米,控制流域面积1781平方千米。
水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全市现有水库41座(大型2座、中型8座、小型31座),总库容7.7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可开发利用库容)2.17亿立方米;各类蓄引提水工程共4.4万处,设施最大供水能力4.6亿立方米,其中城乡供水工程6138处,城市自来水普及率9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8%。
2022年,全市实际供水量3.19亿立方米,占供水能力4.6亿立方米的69.3%,低于用水控制指标3.8亿立方米。按水源类型分,地表水2.04亿立方米(占比64%),地下水1.06亿立方米(占比33%),其他水源0.09亿立方米(占比3%)。按用途分,工业用水1.09亿立方米(占比34%),农业用水1.01亿立方米(占比32%),生活用水0.98亿立方米(占比31%),生态用水0.11亿立方米(占比3%)。全市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17.55立方米(全省平均31.27立方米)和11.09立方米(全省平均10.55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
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站)200座,其中市区污水处理厂3座,县级污水处理厂14座,乡镇污水处理站183座,日处理污水能力31.62万吨;县城以上累计建成污水管网769.35公里,其中市区392公里,县城377.35公里。市区3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3.5万吨(其中桥沟7万吨,姚店5万吨,新区1.5万吨),目前日处理污水9.68万吨(其中桥沟5.82万吨,姚店3.42万吨,新区0.44万吨)。县城以上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基本规范,除冬季外出水水质能够稳定达到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A标准(地表水准四类标准);乡镇污水处理站大多数出水水质不稳定。
1-6月份,全市14个国控断面、14个省控断面全部达标,与上年同期相比,国控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2个(延川县杨家畔村、吴起县白石咀),省控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2个(子长市白家园子、子长市吴家坪),优良水体比例同比均上升14.3个百分点;13个市控出境断面达标12个,宝塔区杨家湾断面为Ⅳ类水质未达标,主要是氨氮超标0.16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水资源总量不足,骨干水源工程数量少,调蓄能力较差。全市水资源总量13.35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量6.81亿立方米,可利用率为5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12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最低需水线(详见附表1)。全市建成的4.4万处水利工程中,骨干水源工程仅3处(王瑶供水、黄河引水、南沟门供水工程),其余均为中小型供水工程,易受洪涝、冰冻等自然灾害影响,供水保证能力不高。现有41座水库已淤积3.03亿立方米,调蓄能力仅占地表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的32%,水库可供水量1.7亿立方米,占设施供水能力的37%。
二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均降水量550毫米,南部650毫米以上,北部部分区域不足380毫米,且70%以上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天上水”难以蓄存,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水利工程效益发挥不充分,已建成的南沟门水库、黄河引水两大水源工程,年供水能力2.1亿立方米(南沟门1.2亿立方米,引黄8977万立方米),占全市设施供水能力的46%,2022年实际供水量4680.5万立方米(南沟门2723.5万立方米,引黄1957万立方米),仅占全市供水量的14.7%。全市除宜川、黄龙2县外都存在资源型缺水问题,大型工业项目和农业生产面临“用水困难”“无水可用”困境,尤其是吴起、志丹、安塞、子长等北部资源富集县区工程型水质型缺水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布局和发展。
三是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城乡供水保障水平不高,水源地保护亟待加强。我市城镇供水设施大多数建设年代早、标准较低,王瑶、中山川、孙台等6座水库淤积严重,不同程度带病运行,部分城镇输配水管网年久失修,漏损比较突出,一些净化水厂工艺落后,出厂水质不稳定。特别是吴起、志丹县城饮用水完全依靠开采地下水单水源供水,存在较大风险(详见附表2)。农村供水水源稳定性差,干旱冰冻导致季节性缺水现象时有发生,供水工程分散,规模化供水率较低,2022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88%、千吨万人规模化供水率22%,目前仍有19.9万人依靠集雨井窖等解决生活用水,与省上确定的“十四五”末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规模化供水率达到25%的标准还有差距。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全市除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已划定外,乡镇级102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仅有9处划定了保护区,66处向省生态环境厅上报了方案待批 ,27处尚未形成方案。全市大部分县区都涉及油煤气开采,对地下水影响较大,但目前地下水监测监控设施建设滞后,国家、省、市监测点位少、分布不均匀,县区一级仅志丹、延长2县成立了地下水监测机构,甘泉、黄龙2县无一处地下水监测点。
四是水环境整体脆弱,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压力大,综合治理的系统性不强。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77万平方公里,病险库坝较多,25%的坝地存在盐碱化,河湖生态水量逐年减少。厂矿企业主体责任压的不实,环保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足,对石油开采油污水分离、油层注水以及油污泥、煤矸石、煤炭疏干水和洗煤排放水等监管力度不够,部分工业园区和厂矿企业排污不规范。调研发现,黄陵县店头镇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仅为每升59mg。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治理成本高,农药喷洒、地膜和反光膜收集处理、畜禽养殖排污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治理。“河湖长”责任落实还不到位,常态化巡河管河治河坚持不够,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水平低,各项治理措施关联性不强,与新时代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尚有差距。
五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厂站运行不规范,出水水质不稳定。一些县(市、区)存在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处理标准不高、运营主体多样、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大多数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标准低,运行不规范,进水量不稳定、间歇式运行、处理成本过高、专业运维力量缺乏等现象比较突出(详见附表3)。城镇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滞后,雨污分流不彻底。中水回用率不高,市区再生水利用率23%,全市仅为6%,距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要求的“十四五”末地级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5%的要求还有差距。2022年,在全国339个地级市中,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倒数57位,2023年一季度排名倒数22位,上半年排名倒数28位,如期实现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稳定退出全国后50位的目标任重道远。
三、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延安作为陕北能源革命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城市,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四水同治”要求,严格执行黄河保护法和相关规划,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坚持保护为先,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坚持战略思维,积极争取更多大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落地,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治延必先治水,水兴则延安兴。推动延安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必须突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瓶颈。要抢抓国家水网建设规划实施的历史机遇,做好“纲、目、结”大文章,着力搭建以黄河引水、白龙江引水、古贤水库等为大动脉、主骨架的现代水网之“纲”,织密河湖库水系连通、流域治理等现代水网之“目”,打牢中小型水库、蓄引提调等现代水网之“结”,形成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功能于一体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依托资源禀赋、立足产业转型,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增后劲的水利工程项目,争取白龙江引水、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和龙安水库、永宁水库、瓦子街水库等一批骨干工程早日立项落地,加快建设红石峁、水南沟、麻子沟等一批中小型水库项目。按照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原则,建议将市级水资源税、水土保持补偿费等税费按比例抽取设立市级水利发展资金,作为重大项目前期、中省项目市级配套专项资金,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坚持创新思维,用好用活支持水利行业发展政策,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水保障不足的问题。水资源的承载空间直接影响着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在编制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和争取项目时,要优先考虑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一方面,要立足产业发展布局供水管网。积极推动黄河引水工程供水管网向子长、延长、延川县永坪镇等现有能化基地延伸,并在周边配套工业园区和大型用水户。一方面,要立足骨干水源配套相关产业。加快南沟门水库周边能化工业布局,推动延长石油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黄陵矿业硅基新材料项目、大唐电厂、延长石油富县电厂二期等项目落地投产。同时,要用好国家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相关政策,拓宽筹资渠道,探索水利基础设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或者央企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落实计划用水、取水许可、节约用水、有偿使用、定额管理等制度,强化取用水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重视污水资源化利用,拓展再生水用途,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深化水价形成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适时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制度改革,推动市、县两级用水户开展水权交易。建议从市级层面协调长庆油田、延长石油油田注水推广使用再生水,限制开采地下水,以此为突破口,研究出台我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工业园区、油田、电厂、涉煤等企业再生水回用机制。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补齐各类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着力解决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坚持新建和加固维修并重,加快实施王瑶、中山川、孙台等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项目资金对各类淤地坝、灌溉渠、堤防等进行维修改造,提高水利工程效益。加大投入力度,改造提升部分净化水厂处理工艺,实施老旧输配水管网更新工程。切实重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提升规模化供水率,落实必要的维修养护资金,探索供水专业化发展路径。建议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中列支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保障农村供水设施安全运行、持续发挥作用。
四是坚持系统思维,健全水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着力解决水环境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持续落实“河湖长制”,进一步夯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责任,严格执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倒逼各级狠抓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协调省生态环境厅批复乡镇集中式供水水源保护方案,加快城乡供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防护设施建设,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持续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水生态治理水平。建立源头防控机制,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污水治理和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化肥、农药、饲料等投入品利用效率,提升禽畜粪污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开展重点河段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建议借鉴志丹县的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49608.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37秒前
下一篇 2023年11月7日 下午4:18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