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街道党工委书记在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四个聚焦)
根据XX区委关于巡察整改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本人紧扣区委第八轮巡察第一巡察组反馈的意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结合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实际,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自我剖析。现将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对照巡察反馈意见,深入查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人严格对照“四个聚焦”要求,以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刀刃向内,深挖细查,共梳理出四大方面12个具体问题。
(一)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落实情况,主要表现在:在“看齐追随”上存有温差,政治执行力尚需提升。
一是理论学习转化不深,政策理解存在“表层化”倾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虽然能够做到及时学习、跟进学习,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还存在差距。有时满足于已学习、已传达,对一些新理念、新战略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缺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比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产业兴旺”的理解有时简单等同于发展几个集体经济项目,对如何构建符合XX街道实际的、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思考谋划不够系统深入。XX区农牧部门在专项审计中曾指出,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存在设计不尽合理的问题,反思自身,我在前期调研和统筹协调上,未能完全做到精准把脉、科学施策。
二是贯彻执行上级决策不快,推动落实存在“中梗阻”现象。对于上级的决策部署,虽然能够做到令行禁止,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时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的心态,缺乏先行先试的锐气和魄力。对一些需要多部门协调、触及深层次矛盾的“硬骨头”任务,有时强调客观困难多,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导致部分工作未能跑出“加速度”。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面对居民意见不统一、管线迁移复杂的难题,前期协调推进速度偏慢,导致项目整体进度滞后于计划节点,影响了群众的获得感。
三是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底线思维存在“薄弱点”环节。对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虽然有预判、有部署,但前瞻性、系统性还不够强。对意识形态、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的潜在风险,有时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认为“不出事就是没事”,未能完全做到防患于未然。对网络舆情引导和管控的敏感性不足,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未能第一时间发现并有效处置,存在一定的被动应付情况。
(二)聚焦群众身边的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主要表主要表现在:在“服务群众”上存有偏差,宗旨意识践行尚需加强。
一是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不够,解决诉求存在“慢半拍”问题。作为党工委书记,虽然经常下社区、走企业,但“走马观花式”调研多,“解剖麻雀式”深研少,未能真正与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有时满足于听取班子成员和社区干部的汇报,直接倾听群众原汁原味呼声不够。这导致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掌握得不够全面、不够精准。例如,对于部分小区物业管理混乱、停车位紧张等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虽然多次召开协调会,但因未能从根本上平衡各方利益,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根治,群众反映依然强烈。
二是整治“微腐败”力度不够,压力传导存在“衰减”现象。对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但有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作为“班长”,对干部队伍的日常监督管理抓得不够严实,对一些干部作风上的小问题,多以提醒谈话为主,动真碰硬、严肃问责的时候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压力传导层层递减。反思近年来,虽然街道未发生重大腐败案件,但个别社区干部在惠民补贴发放审核中优亲厚友、在集体资源租赁中程序不规范等“微腐败”现象仍有发生。如审计曾发现,个别社区在发放临时救助金时,存在审核把关不严、向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的问题,虽然金额不大,但性质恶劣,损害了党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我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不实,服务企业存在“玻璃门”壁垒。虽然口头上常讲“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还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惯性思维。对辖区企业的需求和困难,了解掌握不够及时,主动上门排忧解难的次数不多。制定的部分惠企政策,在宣传和兑现环节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让企业感觉“政策虽好,但够不着”。比如,在街道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过程中,满足于完成指标任务,对如何为企业提供全周期、保姆式的精细化服务,思考和行动还有欠缺。
(三)聚焦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主要表现在:在“强基固本”上存有短板,战斗堡垒作用尚需彰显。
一是党建主责意识树得不牢,工作摆位存在“虚化”倾向。作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有时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认为经济发展、城市管理是“硬指标”,党建工作是“软任务”,在投入精力上有所失衡。对党建工作的研究谋划不够系统,习惯于按照上级要求完成“规定动作”,在探索符合街道实际、富有特色的“自选动作”上创新不足。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有时停留在听汇报、看材料层面,深入一线“把脉问诊”不够。
二是组织生活制度抓得不严,“三会一课”存在“形式化”问题。对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督导不力,部分社区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不够规范,存在内容单一、方式老套、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例如,抽查发现,个别支部组织生活记录不全,党员学习笔记千篇一律,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两张皮”。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政治生活“辣味”不足,存在好人主义思想,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没有真正起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街道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平均到会率约为88%,离100%的要求还有差距。
三是党员教育管理抓得不实,先锋模范作用存在“弱化”现象。对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对流动党员底数掌握不够精准,联系服务不够到位,导致部分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成了“口袋党员”。据初步摸排,全街道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覆盖率仅在90%左右,仍有提升空间。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有时过于注重程序合规,对发展对象的思想动态、现实表现考察不够深入,个别新发展党员的先进性体现不明显。对党员干部的激励关怀和约束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整体活力。
(四)聚焦巡察整改和结果运用情况,主要表现在:在“立行立改”上存有不足,成果转化运用尚需深化。
一是问题整改的“钉钉子”精神不足,存在“雨过地皮湿”的现象。对以往各级巡察、审计、督查反馈的问题,虽然都制定了整改方案,明确了责任和时限,但有时存在“销号”思想,满足于“纸上整改”“开会整改”。对一些顽固性、反复性问题,缺乏一抓到底的韧劲和狠劲。例如,针对上一轮审计反馈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规范问题,虽然出台了新的管理办法,但在后续的监督执行上有所松懈,导致近期在财务检查中,仍发现个别村存在白条入账、大额现金支付等不规范行为,说明问题整改未能触及根源。
二是举一反三、建章立制不够,长效机制存在“挂空挡”的情况。在整改工作中,就事论事多,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共性原因、制度漏洞少。满足于解决具体问题,未能将整改成果及时转化为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这导致一些问题在不同领域、不同社区改了又犯、屡禁不止。比如,工程项目建设领域一直是问题易发多发地带,尽管处理了相关责任人,但未能从根本上建立起覆盖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验收全过程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制度的“笼子”扎得不紧不密。
三是巡察成果综合运用不够,标本兼治存在“两脱节”的弊病。没有把巡察整改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整体工作的重要契机,在成果运用上视野不够开阔。有时将整改工作视为一项独立的政治任务,未能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加强党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巡察反馈的干部队伍作风问题,仅仅停留在批评教育和个别处理层面,没有深入分析其背后暴露出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日常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未能通过整改推动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深刻剖析问题根源,检视思想深处偏差
针对以上查摆出的问题,我从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反思,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理论武装不够深入,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拧得不紧。根源在于思想上的惰性,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满足于“学过了”,而没有做到“学进去了”,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有时出现松动。因此,在面对复杂局面和繁重任务时,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跟不上,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就会出现偏差和温差。
(二)宗旨意识有所淡化,人民至上的“根本点”站得不稳。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和环境的变迁,与群众的直接联系有所减少,不自觉地产生了官僚主义习气。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的时间多了,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少了。对群众的感情有所淡化,未能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导致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时,不够主动、不够彻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没有完全打通。
(三)担当精神有所弱化,攻坚克难的“责任心”扛得不牢。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求稳”思想,缺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锐气。对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有时存在畏难情绪,怕担风险、怕得罪人,习惯于用开会、发文等常规方式去推动,缺乏动真碰硬、一抓到底的决心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4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