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总工会关于赴XX区开展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XX市总工会关于赴XX区开展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工会关于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掌握新时期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XX市总工会于2025年8月1日组织调研组,由XX同志带队,赴XX区就工会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先后深入XX区的重点产业园区、物流集散地及基层社区,对XX区在服务阵地建设、组织覆盖、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系统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成效:组织基础持续夯实,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近年来,XX区总工会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推进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坚实成效,呈现出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覆盖日益广泛、职工满意度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
    截至2024年底,XX区实名登记的基层工会组织已达到529个,会员总数接近8万人,形成了覆盖广泛、结构合理的组织网络。特别是在组织发展方面,2024年全年新增基层工会组织67个,组织建设的活力与动力持续增强。面对经济结构转型和就业模式多样化的新形势,XX区总工会积极探索组织覆盖的新路径,在重点群体发展会员工作上取得突破,年内成功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3900余人,发展农民工会员7100余人,有效扩大了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服务职工方面,XX区总工会坚持将服务阵地建在基层一线,通过打造功能集成、资源共享的服务载体,不断提升服务职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据统计,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全区基层工会活动参与率较往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职工对工会工作的综合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工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得到了实质性增强。
    二、实践探索:聚焦特色产业,打造“共享职工小家”服务新范式
    XX区在推进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以精准服务破解职工急难愁盼问题,XX镇木材加工产业“共享职工小家”的建设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XX镇作为全国知名的木单板生产基地与北方重要的木材交易加工中心,集聚了数量庞大的木材加工企业和产业工人。据统计,仅木皮加工领域的长期务工人员就稳定在2万人左右。然而,调研发现,由于当地企业多为中小型,生产车间与生活区域分离,大量产业工人的午间休息问题长期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许多工人只能在路边、车内或简陋的棚内将就,缺乏一个体面、舒适的休息场所。
    针对这一突出问题,XX区总工会主动作为,将服务阵地前移至产业园区腹地。通过统筹利用园区内的公共空间,并投入专项资金,在XX镇木材产业园区分批次建成了6处“共享职工小家”。这些“小家”虽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普遍配备了空调、沙发、桌椅、微波炉、饮水机和手机充电设备等,为辛勤劳作的木材产业工人提供了一个“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的温馨港湾。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改善了职工的劳动条件,更传递了工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极大地提升了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共享职工小家”的成功,关键在于其精准的需求导向和创新的建设模式。它超越了传统工会活动室的范畴,成为一个嵌入产业生态、紧贴职工需求的微型服务综合体。更具前瞻性的是,XX区总工会并未止步于此,正在规划建设功能更为完善的“木皮工服务站”,未来将整合技能提升、权益维护、法律咨询、职业规划等多元化服务项目,旨在构建一个伴随产业工人职业生涯成长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展现了工会服务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赋能职业发展的战略升级。
    三、创新突破:拓展服务边界,精准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随着平台经济的兴起,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日益壮大。如何将他们有效组织起来、服务好、维护好其合法权益,是新时代工会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XX区总工会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调研了解到,传统以企业为单位的建会模式和固定的服务方式,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灵活、流动性强、组织归属感弱的特点存在不匹配之处。对此,XX区总工会采取“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相结合的模式,主动对接头部平台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劳动者集中的物流园区,大力推进建会入会工作.2024年,全区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达3900余人,为后续开展服务和维权奠定了组织基础。标志性的进展是,XX区成功推动成立了首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工会,为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化覆盖该群体树立了标杆。
    在服务供给上,XX区注重服务的针对性和可及性。一方面,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纳入普惠性服务范围,如组织开展的“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等关爱行动,年内惠及职工近3000人次。另一方面,针对该群体法律意识相对薄弱、权益保障需求突出的特点,联合司法部门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引导他们依法理性维权。
    在阵地建设上,XX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聚集区。例如,位于XX物流产业园区的“共享职工之家”,就被明确作为服务该群体的重要阵地。工会在此不仅提供休息、饮水、热饭等基础服务,还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努力让这些奔波在外的劳动者感受到“娘家人”的关爱与支持,逐步建立起对工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根基稳固:坚持党工共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
    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XX区总工会始终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建引领、党工共建”作为推动基层工会工作的根本原则和重要方法,有效促进了工会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
    XX街道XX社区的“共享职工之家”建设是党工共建模式的生动体现。该社区工会紧密依托社区党组织,将工会阵地建设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升级紧密结合。通过资源共享、阵地共用、活动共办,社区“共享职工之家”不仅服务于辖区内的企业职工,也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放,成为了集职工服务、居民议事、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这种党工共建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对于工会而言,借助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能够更有效地整合行政与社会资源,拓展服务职工的广度与深度。对于社区治理而言,工会组织的加入,带来了专业的职工服务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推动社区协商、化解劳动关系矛盾、促进和谐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以“共享职工之家”为载体,工会组织有效参与到基层治理的网格中,其工作成果直接转化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动力,充分彰显了工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价值。
    五、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调研也发现XX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在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与挑战。
    第一,服务供给的精细化与个性化水平有待提升。当前,以“共享职工小家”为代表的服务阵地,其提供的服务内容仍较多集中于满足职工共性的、基础性的生活需求。虽然已规划向技能培训等领域延伸,但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岗位职工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尚未建立起系统性的调研和响应机制。在对服务需求的挖掘上,仍存在经验判断多于数据分析的现象,这可能导致服务项目与职工真实需求之间存在“温差”,影响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职工的真实获得感。
第二,服务阵地长效运营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尚需完善。“共享职工小家”等阵地的建设,初期主要依靠区总工会的专项资金投入,其建成后的日常运营维护、能耗成本、人员管理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47598.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13小时前
下一篇 13小时前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