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发言:以规划引领和资源保障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同志们: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系统部署了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将会议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实际成效。
一、擘画空间新格局,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这要求我们科学绘制空间发展蓝图,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城镇格局。
(一)要强化规划战略引领,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立足XX市在XX省域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化完善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化其对市级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传导约束。尤其要精准落实国家与省级区域重大战略(如XX城市群、XX都市圈规划),协同推进XX市本级中心城区能级提升、XX省域副中心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以及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增强对人口、产业等要素的综合承载与高效配置能力。
(二)要夯实耕地资源根基,筑牢粮食安全屏障。“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是政治责任。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扎实推进新增耕地认定核查和补充耕地项目建设,确保“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推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经验,优化耕地布局,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城市发展守牢生命线。
(三)要统筹要素高效配置,保障高质量发展用地。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管理,优先保障国家、省、市重大项目以及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用地需求。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强化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
二、激发城市新动能,着力建设富有活力创新的城市
会议将“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置于重要位置。我们必须提供适配的规划保障和资源支撑。
(一)要精心布局创新空间载体。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高水平规划建设好XX市高新区、经开区、科学城、科技园、创新孵化平台等重点功能区,优化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合理预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科研设施用地空间,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环境优良的创新型产业社区和“科创微中心”。创新空间规划要充分体现弹性兼容,适应新兴产业业态灵活多变的需求。
(二)要强化城市更新内生动力。将城市更新作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激发内生活力的重要抓手。高质量推进以城中村、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为主的更新改造规划。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推动功能优化、产业升级、历史文脉传承和空间风貌提升,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植入新业态、营造新场景、激发新消费。重点研究存量更新中土地集约利用、产权整合、资金平衡等关键问题的制度创新路径。
(三)要畅通经济循环空间枢纽。充分发挥城市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关键节点的空间作用。在规划层面,加强综合交通体系与重大物流枢纽(如XX国际港、XX空港经济区、XX高铁站前商务区)的用地布局优化与无缝衔接规划,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完善商贸流通网络布局。保障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空间,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要素高效流动、配置优化,显著提升XX市在区域乃至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核心在于通过空间赋能、结构重塑和要素激活,将城市的物理空间转化为创新、活力、繁荣的核心场域。
三、塑造人居新典范,着力建设舒适便利宜居美丽城市
会议强调要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和“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这正是我们规划工作精雕细琢的核心领域。
(一)要构建便捷宜居生活圈层。“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为指导,在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中,精细化布局各类生活性服务设施(社区养老、托育、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绿地、商业网点),确保与人口分布、居住社区紧密结合。规划要特别注重解决“一老一小”服务设施短缺问题,加强对无障碍环境和适老化改造的规划引导与设计规范。
(二)要塑造魅力特色空间风貌。严格落实城市设计导则,强化自然山水格局保护和城市空间形态风貌管控。深入挖掘XX市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严格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线、紫线管理,加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工业遗产、乡村风貌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规划,严防大拆大建、千城一面。通过规划引导塑造兼具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风貌,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
(三)要构筑坚实安全韧性基底。“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将安全韧性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加快推进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和工程治理,科学规划布局避难疏散场所和生命线通道。严格依据相关防灾规范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空间管制,确保选址安全。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内涝点治理、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4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