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尊敬的某某书记、某某市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某某县委、县政府,就我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一汇报交流。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深化认识,扛牢政治责任,牢牢把握有效衔接的“方向盘”
某某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做好今年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某某作为曾经的国定贫困县,脱贫攻坚战打得艰苦卓绝,脱贫成果来之不易。我们深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必须扛稳扛牢的政治责任,是推动某某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对全县28万人民特别是脱贫群众期盼的庄严回应。
今年以来,我们始终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特别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其作为谋划推动工作的总纲领、总遵循。我们清醒认识到,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更是成果巩固的“大考之年”、乡村振兴爬坡过坎的“关键之年”。任何松劲懈怠、麻痹侥幸的思想都是危险的。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高频次研究部署,县乡村三级干部大会层层动员,引导全县上下深刻认识到:
守牢底线是前提。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是政治任务,是头等大事,须臾不可放松。某某山区面积广,自然灾害易发,部分脱贫基础还不够稳固,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必须紧而又紧、实而又实。
富民增收是核心。乡村振兴,关键看乡亲们的腰包鼓不鼓。必须紧紧扭住产业和就业两个“牛鼻子”,依托某某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赚。
城乡融合是路径。顺应人口流动和乡村演变趋势,既要立足乡村自身发展,更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我们着力提升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集聚能力,同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特别是吸引人才、资本、技术“上山下乡”。
集中连片是方法。某某山多地少,资源禀赋差异大。我们坚持“点线面”结合,不撒胡椒面,聚焦优势区域和特色产业,集中力量打造示范带、集聚区,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提升。比如,我们重点打造“伏牛山乡村旅游度假区”、“伊源河谷特色种养产业带”。
作风能力是保障。打好收官战,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过硬作风、扎实工作推动各项部署在某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聚焦关键,精准发力,全力打好有效衔接的“组合拳”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紧盯市委部署的关键环节,结合某某实际,狠抓落实。
(一)严防死守,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防火墙”
我们深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防返贫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
织密动态监测“一张网”。在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定监测标准基础上,结合某某山区特点,将因灾(地质灾害、洪涝)、因病、因产业失败等风险点纳入重点关注范围。优化“线上大数据比对+线下网格化走访”机制。线上,整合医保、民政、残联、教育、应急、人社等部门数据,建立风险预警信息库,实行周比对、月分析。线下,发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村民小组长、网格员“前哨”作用,结合“周二走访日”、“党群连心”活动,常态化入户排查。今年以来,新识别监测对象XX户XX人,均第一时间纳入帮扶。
下足精准帮扶“绣花功”。对监测对象实行“一户一档一专班”,逐户分析风险类型、发展需求。坚持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
产业帮扶“造血”:优先将监测户嵌入乡村旅游产业链(农家乐用工、土特产供应)、特色种养产业链(食用菌、中药材代种代养、订单收购)、社区工厂(藤编、服装加工等),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至少参与1项产业,今年新增XX户通过产业帮扶消除风险。
就业帮扶“稳岗”:深化“人人持证、技能某某”建设,开展“订单式”“靶向式”培训(如乡村旅游服务、民宿管家、特色种养技术),提升就业技能。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县内重大项目用工、公益性岗位托底等多渠道安置。目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达XX人,占劳动力总数的XX%,人均务工收入同比增长XX%。
综合保障“兜底”:对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全面落实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创新“防贫保”扩面提标,有效化解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致贫风险。今年以来,发放各类保障金XX万元,理赔防贫保险XX万元。
压实责任链条“不悬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强化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政治责任。实行县级领导包乡联村、县直单位包村、党员干部联户制度。将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纳入年度考核和巡察重点,对因责任不落实导致返贫的严肃追责。今年以来开展专项督查X轮,整改问题XX个。
(二)强基固本,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硬支撑”
聚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持续用力。
打通“致富路”,畅通发展血脉。某某“九山半水半分田”,路是命脉。我们坚持规划先行,编制《某某县农村公路路网优化提升规划》,优先解决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卡脖子”问题。创新融资机制,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整合涉农资金、盘活闲置资源、鼓励乡贤捐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如景区配套道路PPP模式)。严把质量关,推行“路长制”,建立“建管养运”一体化机制。今年重点推进XX条总长XX公里的产业旅游路建设,完成XX公里“四好农村路”提质工程。比如,通往XX景区的新建道路,直接带动沿线X个村发展农家乐集群。
建好“饭碗田”,端稳粮食安全。虽然耕地有限,但粮食安全责任同样重大。我们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在“水”:针对“十年九旱”县情,把解决灌溉问题放在首位。今年集中力量推进XX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小型水源工程XX处,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XX亩。核心在“高”:严格建设标准,田块平整、土壤改良、道路畅通、生态防护同步推进,确保建成一块、管好一块、高产一块。今年完成建设XX亩。出路在“活”:积极引入XX、XX等农业龙头企业,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规模化经营,发展优质玉米、高山蔬菜等订单农业,提升效益。探索“高标准农田+乡村旅游”融合模式,打造田园景观。
推进“厕所革命”,提升人居环境。小厕所,大民生,也是大难题。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管并重。
模式选择“宜”:在县城近郊及污水管网覆盖区推广水冲式厕所;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川区、乡镇驻地推广三格化粪池式并接入小型污水处理站;在深山区、分散居住区推广符合国家标准、适合高寒山区的卫生旱厕或生态厕所,坚决不搞“一刀切”。
工程推进“实”:紧密结合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施工。严把产品质量关、施工队伍关、竣工验收关。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指导服务体系,确保改一户、成一户、用得好一户。今年计划完成改厕XX户,目前已完成XX%。
长效管护“常”: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管护机制。探索“以商养厕”、“农户适度付费+财政补贴”等模式。将厕所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同时,以改厕为牵引,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村容村貌提升(“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乡村环境。
(三)壮大产业,拓宽富民增收的“主渠道”
产业是根基,就业是关键。我们立足某某生态优势,全力构建“三色”产业体系。
擦亮“绿色”生态牌,做强乡村旅游。坚持全域旅游引领,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精品景区带动:支持老君山、鸡冠洞、重渡沟等龙头景区扩容提质、丰富业态,增强辐射力。
民宿集群撬动:大力发展高端精品民宿(如“慢居十三月”、“元居花拾”等品牌)和大众农家乐集群(如重渡村、庄子村),形成层次分明、特色各异的住宿体系。目前全县民宿(农家乐)床位达XX万张,旅游旺季一房难求。
农文旅融合驱动:开发特色农产品伴手礼(槲包、玉米糁、高山杂粮)、非遗体验(靠山簧、剪纸)、研学旅行、康养度假等新业态。打造XX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今年1-6月,全县接待游客XX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XX亿元,分别增长XX%、XX%,直接带动X万余农民就业增收。
壮大“特色”种养业,延伸产业链条。
做优食用菌:稳定袋料香菇规模,发展珍稀菌类(羊肚菌、赤松茸),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完善菌棒生产、技术服务、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销售全链条。XX公司年加工鲜菇XX吨,带动XX户增收。
做强道地药材:依托伏牛山丰富药源,重点发展连翘、山茱萸、丹参等道地品种。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引入XX药企共建GAP基地和初加工厂,提升附加值。
做精特色养殖:发展生态黑猪、林下土鸡、中华蜂等特色养殖,注重品牌创建(如“某某黑猪”地理标志认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拓展就业空间,促进稳定增收。
技能提升“增本领”:围绕旅游服务、特色种养、电子商务、康养护理等需求,开展精准技能培训XX期,培训XX人次,获证率XX%。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劳务输出“拓渠道”: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劳务协作,有序组织劳务输出XX人。
就近就地“挖潜力”:大力发展乡村车间、社区工厂(如XX藤编厂、XX服装厂)、乡村公益岗位,吸纳XX人就业。支持返乡创业,落实优惠政策,今年新增返乡创业XX人,创办经营主体XX个。
(四)创新治理,提升乡村善治的“软实力”
乡村要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深化“三清两建”,夯实治理根基。坚持常态化推进,持续清理规范村级合同、清查集体资产资源、清收化解村级债务;严厉打击“村霸”等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化解信访积案和矛盾纠纷。建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范运行XX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强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作用。今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XX起,清收资产XX万元。
做实“山湾工作法”,密切联系群众。严格落实乡镇领导干部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结合某某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推广“山湾工作法”:乡镇干部包片联湾(自然村落),定期下沉到最偏远的山湾院落,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记好“民情日记”,建立问题台账,限期销号解决。今年以来,乡镇干部下沉XX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XX件。
赋能“党建+网格+大数据”,提升治理效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4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