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XX违章事件专题组织生活会上的督导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和严肃的心情,召开这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针对我公司XX风电场项目发生的XX违章事件,进行一次深刻的、触及灵魂的党性分析和问题剖析。这次会议,既是一次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更是一次对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治站位、责任担当和能力作风的“政治体检”与“集中会诊”。召开这样一次会议,不是为了走过场,更不是为了简单地处理几个人,而是要通过这次事件,真正地、彻底地挖出病根、敲响警钟、筑牢防线,坚决遏制住安全生产滑坡的危险势头。
下面,我结合同志们的对照检查材料和前期调研情况,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的极端重要性
XX事件,性质极其严重,影响极其恶劣。这绝不是一起孤立的、偶然的安全生产问题,而是一起典型的、由管理体系系统性失效导致的XX违章事件,是我们公司近年来安全生产工作中最惨痛的教训。它暴露出我们在落实安全发展理念、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短板和漏洞。
在座的都是党员,很多还是领导干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首先是政治问题,是对我们是否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直接检验,是对我们是否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考验。抓不好安全,就是对党和人民最大的不负责!这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就是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把问题摆在台面上,把责任扛在肩膀上,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查、从政治上改。看一看我们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是否出了偏差;查一查我们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是否牢固树立;改一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从这次“血的教训”中汲取力量,把失去的“分数”夺回来,把偏离的航向扭转过来。
二、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照检查有深度但仍需深化
会前,大家按照公司党委的要求,都认真撰写了对照检查材料。从材料上看,大部分同志态度是端正的,能够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查摆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整改思路。这说明,大家对这次事件的反思是启动了的,对组织的要求是严肃对待的。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同志的对照检查,深度还远远不够,离“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浅”。有的同志谈客观多、谈主观少,谈外部环境多、谈自身原因少。把问题归结于总包方管理混乱、分包方人员素质差、监理方履职不到位,这些都是事实,但我们自己的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在哪里?是不是也存在“以包代管,一包了之”的思想?是不是对项目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管控不力?这种“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检查,是肤浅的,是不能过关的。
二是“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火药味”不足。有些同志的自我批评,满足于“认识不到位”“学习不深入”“作风不扎实”等空泛的表述,没有具体的事例作支撑,没有触及问题的要害。相互批评时,也多是“提希望”代替“点问题”,搞一团和气,缺乏动真碰硬的勇气。这样的批评,就像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三是“空”。问题查摆与事件的关联性不强。有的同志查摆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没有紧密结合这次XX事件中自身应承担的责任进行深入剖析。比如,分管工程的领导,有没有反思自己对EPC总承包模式下的安全管理权责划分、风险管控介入深度等关键问题,有没有进行过专题研究和部署?分管安全的领导,有没有反思我们的安全监督体系为什么没能提前发现并制止如此明目张胆的群体性违章?这些都需要具体化,不能“上下一般粗、今明一个样”。
四是“虚”。整改措施大而化之,操作性不强。提出的措施,多是“加强学习”“强化管理”“落实责任”之类的原则性要求,缺乏针对性、可量化的具体举措。比如,说要“加强对分包单位的管理”,那么具体怎么加强?是完善准入机制,还是强化过程监督,还是实施更严格的考核退出?没有具体的抓手,整改就容易落空。
同志们,对照检查不是写文章,而是要动手术。一会儿的相互批评环节,我希望大家能够放下思想包袱,本着对组织、对同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刀真枪、见筋见骨,切实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进团结、促进工作的目的。
三、深挖问题根源,全面剖析安全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失灵
XX事件的发生,表面上看是现场作业人员违章操作、临时平台设计施工存在缺陷所致,但根子却在我们的管理体系上,是一次彻头彻尾的系统性溃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事件暴露出我们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一,责任体系悬空,管理链条层层断裂。事故调查报告清晰地指出了一个核心问题:EPC总承包单位现场安全管理流于形式,“以包代管”现象突出。项目经理长期不在岗,现场仅有两名管理人员,技术、安全、施工负责人形同虚设。这说明,我们业主方的管控是严重失效的。我们与总包方的合同里,安全责任条款难道是一纸空文吗?我们派驻现场的代表,难道没有发现总包方项目部的“空心化”问题吗?我们为什么会允许一个几乎没有管理团队的项目部来承担如此高风险的吊装作业?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我们从上到下在工程项目管理上的粗放和失控。责任没有压实到最小单元,管理链排在总包这一环就已经断裂,更何谈延伸到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
第二,制度体系虚设,执行监督形同虚设。事故调查显示,监理单位同样存在专业人员长期脱岗、无资质人员顶岗、旁站监理缺失等严重问题。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施工资料审批、签字竟然存在造假行为。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没有落在行动上。我们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健全,但为什么到了基层一线就成了一纸空文?我们的“三票三制”“三讲一落实”,为什么没能挡住违章作业的脚步?这说明我们的监督机制出了大问题。内部监督检查走马观花,对外部监理单位的监督考核流于形式,没有形成有效的闭环。当制度失去敬畏,当监督失去锋芒,违章的“野草”就会疯狂滋生。
第三,思想体系麻痹,安全红线意识淡薄。这次事件是“群体性”违章,这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作业团队,乃至一个项目管理团队集体性的思想滑坡。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临时平台,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识,却被集体漠视。这反映出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何等苍白无力。安全培训是不是成了签到打卡?安全交底是不是成了照本宣科?我们的一些干部,是不是也认为“不出事就是成绩”,对现场的“小问题”“老毛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养成了整个团队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安全生产的红线,在他们心中已经变得模糊,甚至被跨越了。
第四,能力体系不足,风险辨识管控失效。风电项目,特别是高空吊装作业,技术复杂,风险极高。事故中涉及的临时施工平台,其设计、生产、安装、使用都存在严重缺陷。这说明我们对新工艺、新设备、新风险的辨识和管控能力存在严重不足。我们的技术部门、安监部门,有没有对这种非标作业平台的安全性进行过充分论证?有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验收和使用标准?我们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安全管理手段,面对最新讲话系列的工程技术,我们的专业能力必须跟上,否则,风险管控就是一句空话。
同志们,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虽然这是我们内部初步统计的,但足以引人深思。进入2025年以来,截至6月底,我们公司系统内查处的各类违章事件,尤其是XX类等严重违章事件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近15%。这充分说明,XX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它是我们整体安全管理水平下滑的一个集中爆发点。如果我们再不猛醒,再不下猛药,更大的事故隐患就可能在前面等着我们!
四、汲取血的教训,以最坚决的态度抓好整改落实,重塑安全生产新格局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整改,核心在落实。今天的会议,是一个转折点,而不是终点。下一步,我们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踏石留印”的决心,全面抓好整改工作。在此,我提出四点明确要求:
第一,关于问题整改,要做到“清单化、闭环式”管理。会后,由公司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40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