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久久为功抓好作风建设推动作风建设精神化风成俗
同志们:
作风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金色名片”,为全党全国带来了全面深刻、影响深远、鼓舞人心的巨大变化,开辟了我们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实施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化风成俗”,是作风建设的关键词,体现了我们党对作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理论意蕴。抓好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化风成俗更要绵绵发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作风建设,久久为功,直至作风建设精神真正化风成俗。今天围绕“久久为功抓好作风建设,推动作风建设精神化风成俗”给大家上一堂党课。
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推动作风建设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持之以恒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优良学风作风推动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一)化风成俗是新时代改进作风的方向所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拿出恒心和韧劲,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这表明,化风成俗是新时代改进作风的方向所指、目标所在。作风建设意义上的化风成俗,指的是通过持续深入落实作风建设精神,把党中央倡导和推动的好作风转化为全体党员干部日常的行为习惯,转化为全社会习以为常、自觉遵循的文明风尚,进而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化风成俗这一重要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作风问题特点规律的深刻洞察,也表明了持之以恒改进作风的高度自觉和战略定力。近些年,我们党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效治理“舌尖上的腐败”“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等,遏制住了“四风”问题蔓延态势。但与此同时,“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实践中,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不时抬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积习难改,不正之风隐形变异行为潜滋暗长。究其原因,在于导致“四风”问题的病原体还没有根除,一些深层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这决定了作风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长期任务。实现化风成俗,本质上是要根治作风积弊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推动新时代作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二)化风成俗就要实现习惯之变、观念之变、风气之变。加强作风建设,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化风成俗意味着要推动作风建设从治标到治本、从量变到质变。只有化风成俗,实现习惯之变、观念之变、风气之变,才能让党风政风全面好起来,才能推动作风建设步入新境界。化风成俗,就是要通过锲而不舍落实作风建设精神,持续践行改进作风的具体要求,深切体悟一条条规定背后的为民情怀、精神追求,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价值选择、文化观念,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彰显人格力量。从“改进作风”向“引领民风”拓展。党风正,则民风淳。党风不过关、不过硬,社会风气也就不可能好。化风成俗,最终目的是要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推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新时代以来,作风建设激浊扬清,引领党的作风之变,带动社会风气明显改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了强大正能量。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就一定能实现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的良性互动,以全社会的好作风好形象共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三)化风成俗的关键在于坚持久久为功。作风建设作为一项永恒课题,需要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作风建设精神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这要求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拿出决心和韧劲,系统施策、整体推进。应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把锤炼党性、提高修养作为终身课题,从根本上铲除滋生不良作风的土壤,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灵魂深处筑起抵御不正之风的铜墙铁壁。把握作风问题的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同时由表及里地分析解决其背后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针对不正之风的隐形变异倾向,练就精准识别判断的火眼金睛,做到紧盯不放、时刻防范、升级打法、寸步不让,坚决消除不正之风的生存蔓延空间。坚持抓惩治和抓责任相统一,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督促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强化狠抓作风建设的责任担当。
二、完善制度、强化约束,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许多问题看起来是风气问题,往深处剖析又往往是体制机制问题。抓作风建设,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没有制度保障,改进作风的成果也保不住。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关键要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要从体制机制上堵住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等,建立严格、完善的作风建设法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作风建设由治标向治本转变,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一)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就是要形成作风建设完备的、科学的制度体规范系,使作风建设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法律制度层面确定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推出了《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法规,上至调查研究、会议活动、文件简报、出访活动、警卫工作、新闻报道、文稿发表、勤俭节约,下至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大办婚丧喜庆甚至收受运动健身卡、会所和俱乐部会员卡、高尔夫球卡之类的小事小节,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通过持续开展学习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特有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和功能,营造作风建设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化风成俗、行而不辍”的氛围。通过将作风建设的法规制度刚性与学习教育的思想文化柔性相结合,既“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又春风化雨、固本培元,刚柔并济、张弛有度,为作风建设筑牢法规制度与思想文化双重基础。
(二)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就是始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使作风建设成为一种经常的、平常的、正常的状态,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帮助领导干部树立制度思维意识,养成从制度的视角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围绕解决问题建章立制,用制度推动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广大党内外群众关注、关心作风建设,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内外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自觉性、责任心,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全程监督,保证作风建设的长久动力。作风建设适用场景是党员干部言行高频曝光场所、党的形象集中展示窗口,同时也是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清正廉明党风政风净化社风民风的关键枢纽所在,具有作风建设效能能见度高、群众感知度强等特点。以扩展作风建设适用场景为切入点开题布局,对于塑造党的勤廉亲民形象,营造风清气正良好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提升人民群众认同感、满意度,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作风建设长效化。实现作风建设长效化,就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开展作风建设,使作风建设的成效长期巩固、经验长期坚持,形成作风建设良性运转的长效机制。作风建设的整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风建设要始终坚持“频道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坚持不懈地把不断完善的制度贯彻到底,才能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探索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亲清政商关系贯通机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从根源上消除权力寻租空间,切断风腐问题发生链条。探索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衔接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铲除特权主义滋生土壤,为作风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探索向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转化机制。党员干部要担当作为,以强有力的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看到真真切切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作风建设新成效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
三、激浊扬清、盈满正气,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
党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党的作风和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39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