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我从家里拿到学校,从学校拿到家里,一有空闲便读上几页,浅浅地读完,有一些浅浅地思考,与大家分享——
什么是浅?
肖培东老师虔诚地对语文告白:“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这些朴实而真挚的表达,没有浮夸的誓言,却让我的深有感触,不仅仅是因为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更多的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越走越远的自己。
一、因为热爱
回想作为语文老师一路走来的自己,我曾经带着单纯的热爱选择了师范院校,在同样的执着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言文学,然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站上了讲台,十几年的时光在被翻烂的课本中一晃而过,而我所宣扬的对语文的热爱去哪了?一味地忙碌,三心二意地奔走,一个日子接着一个日子地渐行渐远。说好的不该忘记的初心又丢哪去了?面对语文课本、面对语文课堂、面对一个个本该生动的学生,枯燥乏味一点点地累积,淹没了语文的生命,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被消耗着,老师教授语文的热情也被消耗着。我一直相信每一位拿起语文课本的老师都是心中有山水的人,就像身边有老师在众声喧哗之中仍能潜心读书,在忙碌之外一直笔耕不辍,而我们心中的山水如何能走到课堂上,走入学生心里?反观肖培东老师的课堂,那么的酣畅淋漓,那么的生机勃勃,究其根源除去卓越的教学能力,娴熟的教学技巧,只有发自内心的对语文的热爱,发自肺腑的对生活的热爱,课堂上才能奏响诗意的乐章,久久萦绕在孩子们的耳畔,才能常常温暖着我们日渐麻木的内心。
二、返醭归真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被各种高深的理论和炫目的模式包装得很艳丽,像簇簇春天的花,繁杂鲜艳。可是,剥开绚丽的外壳,我们的语文课究竟还有多少语文的内核,究竟达成了怎样的语文教学目标,这很值得我们反思。语文课上我们过度的设置各种情境也不管是否符合学情,也不论是否可以落地生花,在课上“唱歌跳舞”“绘画素描”……语文课堂变成音乐课、美术课、德育课……热闹的非凡却失去了语文味。偏重于形式依葫芦画瓢,反而忽略了对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解读……纵览肖培东老师这本书中十六篇经典课例,下起小学上至高中,跨度如此之大,但是这些教学设计的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就是文本,肖培东老师极少引用,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能力。就凭借一个文本,就可以烹调出一桌语言的满汉全席。紧紧地扣住字,扣住词,扣住篇章,扣住情感,扣住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来大做文章。语文就是要做好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写真文、说真话、诉真情、做真人。肖培东老师浅浅地教,就是希望让语文返醭归真,回归纯粹,回归初衷,让师生都只是尽情地感受语言和文字的美好,让学生学会用醇厚而性灵的语和文表述观点,传情达意。语文教学,本没有那么复杂。浅浅地教,就是老老实实地把语文教成语文,而非其他。
三、让朗读落地生花
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上课声情并茂地朗读。我们甚至有板有眼地要求学生:一读字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在我们”预谋”好的课堂节奏中,在我们有条不紊的进程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把握,好像只能靠学生的意会了,我们实在无法言传,于是,文字敏感度高的学生,貌似意会了我们要传达的感受,于是声情并茂的演绎了我们的期待,而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只能在群体的朗读中感受到似是而非。肖培东老师的课有个特色“读”,“读”貌似真的很浅,只是读出来,在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一课中,“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借此细细推敲酒客们的对话;“哦”字被师生反复来朗读,甚至一个”!”也被反复来揣摩。在标点符号的揣摩中,师生共同朗读让课堂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肖老师说他是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39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