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总结: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经验材料】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着力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实践证明,只有找到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共同构建协同治理格局。
    一、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石首实践
    近年来,湖北省石首市坚持以加强基层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为主线,探索基层党建“全域推进、整体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加快构建区域统筹、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建强支部堡垒
    坚持以建立“纵到底、横到边”的组织体系为目标,深化驻社区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成立11个社区“大党委”。成立网格(小区)党支部130个、楼栋党小组556个,设置“党员中心户”5860名。通过建优社区大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选优党员中心户,丰富了社区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在农村,推广了“村党支部(总支、党委)-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中心)户”的“三级”村党组织体系。
    (二)创新治理思维
    为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有效处理困难问题,压实部门职责,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单位(党员)接单服务模式,推动各共驻共建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开发石首市城市网格“啄木鸟”党建智慧平台,吸纳党员、热心群众、新业态新就业群体5216人加入网格“啄木鸟”队伍,深入社区发挥“巡查员、监督员、代办员、守护员、宣传员”等“五员”作用,构建“啄木鸟”发现问题、社区解决问题的基层微治理链条。
    (三)注重人才培养
    以“抓两头、促中间”为目标,面向社会公开招录村(社)后备干部近100人,培养了一大批“90后”新农人。启动村(社)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计划,每年安排100多名基层干部通过全国统考到长江大学参加在职学习,不断提升村(社)干部的工资待遇水平,拓宽村(社)干部上升渠道,为基层治理人才赋能、人才蓄力。
    二、当前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效能不足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街道政府将大量精力、人力、物力用于应对自上而下的工作任务、目标考核和各类群众的诉求,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普遍行政化,县乡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社会责任、服务责任有所淡化。
    (二)创新力度不够
    基层治理实践与上级要求有差距,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之间缺少“桥”和“船”,导致基层探索与上级顶层设计难以实现良性互动。如,平台利用率不高。“网格啄木鸟”平台兑换流程全部为线下兑换模式,未实现智能化。平台兑换物品均为日常生活用品等实物,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啄木鸟”多为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人员,其工作时间紧迫,职业特殊性导致其主动性激发不够。
    (三)人才队伍不强
    当前乡镇街道、村(社区)普遍缺人才,一方面人才不愿意去,另一方面流失严重。年轻干部通过遴选、选调、函调、挂职、借调等向更高平台发展,难以在乡镇扎根。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剩下的大多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种养大户少、乡贤能人少;村(社区)干部待遇低、生活环境艰苦,更加留不住人才。
    三、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党对城乡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各个主体共同参与,而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城乡基层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一是建立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的领导体系。落实基层治理一盘棋,强化县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一线指挥部”履行第一责任,乡镇、街道党(工)委履行直接责任,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履行具体责任。
    二是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门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等党组织“五级架构”,坚持联席会议机制,建好党组织在基层的毛细血管网。
    三是深化“红色物业”管理。采取发展党员、引导物业服务企业招聘党员员工、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单独组建或联合组建党的组织,探索在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成立公益性物业服务企业或依托居委会组织居民实行自治服务管理,全面将党建工作触角拓展至居民家门口。
    (二)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一是以自治为基础。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体,实践证明,自治是基层民主最为广泛且影响深刻的实践活动,更是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关键。要倡导各村(社区)制定修改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加强宣传,通过丰富多样的自治活动,真正让群众获益,真正让群众参与进来。如,探索建立“红色物业”“幸福驿站”,开展村组、小区自治积分制,开展“积分兑物质”“积分兑物业费”等活动,真正让群众参与到自治中来。
二是以法治为保障。法治是维护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平安社会的主要抓手,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要大力推广构建“五级组织”构架体系,设立“红色蜂巢”。特别是针对商贸物流活跃、人口密度大的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32880.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57分钟前
下一篇 56分钟前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