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做好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报告的有关工作,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带领下,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市发改委分管领导等组成调研组,赴X区、X县、X县、X市,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线上线下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并召开部分市直单位座谈会,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和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要求,围绕企业发展痛点、群众办事难点,聚焦政务服务、要素供给、法治保障、市场开放等关键领域改革,扎实开展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围绕行政审批改革,打造智慧便捷的政务环境。以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抓手,推动“一件事一次办”迭代升级,创新“新车上牌40分钟办结”等服务机制,政务服务事项审批时限压减70%以上。全面推行“E呼即办”,“E呼即办”入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第一批十佳“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实践案例。扎实推进“一网通办”,全市网上可办率100%,电子证照调用率超90%。深化区域协作,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30个城市建立资质互认机制,“跨省通办”专区服务效能提升30%。X县深化高新园区“二号章”实体化改革,获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二)围绕惠企纾困服务,打造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持续发力惠企政策兑现,截至目前,企业通过“惠企通”累计申报惠企事项19944件,申请金额28.1亿元,兑现金额27.6亿元,兑现企业19322户。创新“共益债+垫资复建”破产重整模式,精准为企业纾困解难,盘活困境企业6家,盘活土地1.2万亩。设立民营企业纾困基金5.5亿元,惠及企业76家。强化市场要素保障,知识产权融资质押8.1亿元。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建成银企对接平台36个,2024年全市普惠小微贷款1055亿元,同比增长19.1%。X县扎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率全市之先发放首笔“数转贷”。扎实推进产业动能释放,2024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加速集聚。
(三)围绕市场主体关切,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成为日常监管主要方式,全市低风险市场主体“无事不扰”实现率达99.98%,“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频次下降65%。深化信用治理,归集“双公示”等信用数据74万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更加公开透明。强化司法保护,2024年审结涉企民商事案件3.8万件,平均审理时间压减至24.45天。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起诉破坏市场秩序犯罪572人。扎实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印发《X市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推进群众身边具体实事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召开全市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推进会,成立工作专班,同步开展整治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专项行动。X区打造涉企行政执法服务监督平台,运用“5G+网络”、云计算等新兴科技手段,构建以“事前报备—扫码入企—事后评价—后台核查”为重要内容的智慧监管模式,实现了对涉企行政执法的全流程监督。
(四)围绕区域协同联动,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环境。持续完善准入准营规则和市场退出机制,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全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2024年以来,全市共梳理出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的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29件,按照清理标准和要求,废止18件,修订11件。进一步深化跨域合作,与X、X、X签订《四省边际城市知识产权跨区域行政司法协同保护协议》,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资源、经验、成果共享工作格局,推动执法联动,破获跨区域涉企案件5起。X市2024年度《强化“全生命周期”护企暖风、吹活民营经济“一池春水”》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并在全省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个别地区、少数部门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不足,少数部门还存在重审批、轻服务情况,欠缺主动服务和部门协同意识。有的部门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缺乏担当创新精神,对上级精神理解还不透彻,对发现问题跟踪问效力度有待加强,对部分便民惠企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上报典型案例不多,宣传推广不够,2024年X省优化营商环境38个典型案例中,我市仅入选2个。
(二)政务服务效能不优。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还未完全打通,部分事项“跨省通办”覆盖率不足,基层窗口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容缺受理、无感审批等创新举措落地不畅。数据共享壁垒还未彻底破除,业务系统分散建设形成信息孤岛,跨层级、跨领域数据调用效率较低,制约“一网通办”深度推进。惠企利民政策审批效能较低,政策落实存在“打折扣”现象,有的咨询电话无人接听,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机制不够健全,“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覆盖面较窄。问卷调查显示,53%的市场主体反映行政审批还需再简化流程、提升效率。
(三)要素供给存在落差。市场要素供给仍存在差距,部分市场主体反映,新办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获得信贷远远不足,且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中小企业用地保障不足,土地资源向大项目大企业倾斜。人才引留难度大,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均存在缺口。“新官不理旧账”问题化解还需重视,政府履约能力待加强。调查问卷显示,35%的市场主体反映要素资源向国企倾斜,中小企业土地、信贷获取困难。
(四)行政执法不够规范。涉企执法检查缺乏温度,涉企执法检查事前提醒、轻微首违不罚等落实不够到位。有的执法部门对法律法规的把握不够精准,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同类案件处罚差异较大,程序瑕疵、选择性执法等问题偶有发生。联合执法统筹难度大,监管协同性不足,多部门重复检查、突击式执法等现象仍然存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举证难、周期长,维权成本居高不下,执行到位率偏低。基层执法人员偏少、能力偏弱,部分执法人员业务不精,对新兴业态的监管存在盲区。调查问卷显示,26%的市场主体反映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三、意见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营造浓厚营商氛围。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优化营商环境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把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措施落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中,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事关营商形象、个个都有营商责任”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努力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坚持“凡是长三角能做到的,X都要做到”的理念,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完善常态化总结推广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一批可推广、可落实、可操作的具有X特色的营商环境改革典型案例。全面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二)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服务提质增效。贯彻落实《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坚持以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务服务流程优化和模式创新。聚焦“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减跑动”,进一步拓展“无感审批”场景,推动无感办理服务事项“免证照、免材料、零跑腿”,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群众办事需求。着力打通“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让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实现政务服务温度与精度的双重提升。简化惠企政策兑现流程,健全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机制,加快推动更多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精准直达”。
(三)完善要素配置,激发市场创新活力。落实国家普惠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新增贷款额度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力度,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行差异化土地供给策略,根据企业规模、产业类型制定用地方案,保障中小企业扩产用地需求。健全人才引进留用机制,破解技术人才结构性缺口问题。加强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设,高度重视“新官不理旧账”问题线索处置,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四)提升执法质量,增强法治保障水平。优化监管检查,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监管执法“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完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将“罚款500元—5万元”等模糊表述转化为阶梯式量化公式。严格规范涉企执法行为,落实涉企行政执法检查事前报备制度,坚持“在执法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监管”理念,集中整治涉企执法突出问题。推行“扫码入企”制度,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加强执法人员对新业态监管、数字化执法工具应用等实务培训,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司法保护,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政策法律服务,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持续厚植营商环境的法治“沃土”,奋力推动我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32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