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两个结合”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两个结合”中处于主导地位,准确把握“两个结合”,首先要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者注意到在目前有关“两个结合”的讨论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注是一个相对薄弱甚至是被忽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探索的时代表达
“两个结合”当今有规范的表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这一规范表述中的标准用法。然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自提出“第一个结合”之后,这个概念曾有多种表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们有时也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的提法。“马列主义”,可以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称,一般多在非正式场合、口语中使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两者的使用情况是不一样的。总体上,新中国成立前,我们使用“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频率差不多。比如在《毛泽东选集》中,两者的使用次数几乎相当。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使用频率明显高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如收集新中国成立后著作的《毛泽东文集》6、7、8卷就明显出现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次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五六倍。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是更主流的用法。
关于“基本原理”,有时也使用“普遍真理”“普遍原理”的提法,还有用“基本原则”的。总体情况是,新中国成立前几乎全用“普遍真理”。比如,《毛泽东选集》中几乎没出现过“基本原理”的用法。新中国成立后,两者开始并用,但“普遍真理”还是多一些。改革开放后,“基本原理”的用法开始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文献中,基本不使用“普遍真理”。
对一些特殊用法也要注意。一是句中有没有“的”字。过去“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加“的”字,现在“马克思主义”与“基本原理”之间一般不加“的”。是否加“的”字,从中文语义上并没有实质区别,但却有表达的精确或者精简与否的区分。二是有单用“马克思主义”而不缀“基本原理”的情况。如邓小平说过,“我们的原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我们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另外,“马克思主义”还有一些变通的、特殊的、场合性的表达,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
总体上,过去常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现今标准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表达,虽然它们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却体现了我们认识上的更加深刻、表达上的更加精准。
对马克思主义的广义与狭义理解
对于“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以及后来继承者的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则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我们讲“两个结合”,处于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究竟是指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还是指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马克思主义?
从语义逻辑上,“两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对象是“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中国”二字,那么“马克思主义”是不包括中国因素的,应该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中国之外的马克思主义。如果包括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却再去同“中国”的实际结合就显得不通了。
从理论发展上,“两个结合”不是一次性能够彻底完成的任务,是需要不断推进的。已经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既是“两个结合”的阶段性成果,也是要进一步通过“两个结合”而继续发展的。邓小平1956年曾说,“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
从历史来看,毛泽东提“第一个结合”时,指的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很显然不包括“毛泽东思想”。而在后来所提的“结合”中,如果对马克思主义比较妥当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2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