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改进调查研究”的意蕴与方法
“改进调查研究”既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切实了解人民需求的政治体现,也是破“四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务实举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推动调查研究工作落地落实,有利于促进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改进调查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民情民意的政治智慧一脉相承,并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实践价值。
改进调查研究是对注重民情民意的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智慧的传承,具有深厚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创造的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其强大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探索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便是对民情民意的高度关注,也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要义。
以人为本、重视民情民意是改进调查研究的主要诉求。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精准服务群众、制定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石。《墨子》有言:“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中也提出:“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为政者只有坚持人民本位,了解百姓疾苦,国家才能安定。通过调查研究真正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剖析问题根源,才能为政策制定提供合理有力的依据。
我国古代先贤不仅在观念上重视民情民意,还在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到百姓中进行查访。舜帝“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通过广开言路、观视四方、听闻消息来施政。《群书治要·汉书五》记载:“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群书治要·尚书》记载“五载一巡狩”,“狩”同“守”,指每五年巡查一次各地民情,适时调整政策。这些制度和实践都是为了保障民情上达,使民心安定。
古代政治智慧还提醒我们,做好调查研究,必须要仔细验证真伪再做出决策。《孟子·梁惠王下》指出:“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听取民意后仍需亲自考察,确认之后才施行。《韩非子·显学》提出:“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未经验证就下结论是愚昧的,以不确定之事为依据更是欺世骗人。《群书治要·体论》指出:“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即使广泛地听闻观察,如果采纳的方法不对,观察也不准确,则最终提出的策略必然杂乱无章。这提醒为政者既要广泛听取意见,也要认真考察,不能盲目听信。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政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改进调查研究不仅要以人为本,把民意落到实处,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改进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坚实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作为实践与认识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能够获取第一手资料,更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因此,改进调查研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实践,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体现。
改进调研作风是落实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这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明确了客观条件的制约。通过深入调研,能够真正把握客观现实,了解历史发展方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要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其内在联系,并通过大量实证数据建立科学理论基础。只有通过系统、科学的调研,才能避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改进调研作风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践行,更是确保调研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2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