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原创性贡献
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法治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孜孜以求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基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关乎全面依法治国事业兴衰成败,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才能取得显著成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从文化根脉、理论特色、思维方法、核心任务、世界意义等方面把握其原创性贡献和原理性成果,有利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切实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开辟全面依法治国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生动诠释“两个结合”精髓要义,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开辟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新境界的重大创新成果,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强大理论自信和深厚文化根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底气所在、自信所在、定力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由经济基础决定、法具有鲜明阶级性等基本观点出发,深刻揭示了法的本质特征,科学阐明了法的发展规律、法的价值和功能、法的基本关系等根本问题,把对法的认识第一次真正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把握法治与政治的关系、法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丰富实践紧密结合,把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把走自己的路作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既不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既不盲目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不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又坚持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久久为功,展现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理论品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结果。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与丰富的内涵,在古代中国维护国家统一、调节社会关系、实现国泰民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孕育出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努力把中国人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贯穿于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党内法规体系之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彼此契合、互相成就,展现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强烈的文化主体性铸就中华法治文明新辉煌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系统总结党领导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在这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中,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阔步前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不断开创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新境界。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中,就注重加强法制建设、开展法律斗争,围绕团结争取民众、巩固革命政权、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等进行了大量探索。比如,在革命根据地领导建立苏维埃代表大会、工农兵代表大会等,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以及其他大量法律法令,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在不长时间内颁布了我国首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制定一批重要法律法规,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框架,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力保障和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标志着我国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转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是彰显其理论品质、战略纵深的“窗口”。从“法制”到“法治”、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它们的内涵却有很大不同。“法制”侧重强调法律、法规、规章等静态的制度体系;“法治”则更为强调贯穿治国理政始终的原则、方法、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向静态意义上的法律规范、制度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则更为强调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对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进行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可以说,这一变化突出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在实现从制定良法到促进善治的全面跃升,使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提供了行动指南,必将引领我们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谱写以法治中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壮丽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以科学方法和辩证思维回答一系列关系法治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创新成果,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贯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六个必须坚持”是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也是贯穿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公开讲话”。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旗帜鲜明回答全面依法治国“为什么人”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的根本要求。只有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过程,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尤其是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