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善于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提高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
创造性贯彻落实,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围绕如何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记者采访了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二级教授林学启。
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与政治担当的集中体现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开动脑筋、主动作为、大胆作为,创造性开展工作,真正让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坚决克服空喊口号、机械执行、消极应付等不良倾向。如何理解提高党员干部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的重要意义?
林学启: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部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坚持求真务实、担当作为,创造性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党中央的政策是全局性、原则性的指导,而地方实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时,必须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要求党员干部既吃透上级政策精神,又深入调研实际,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提出落实的具体方案和可行办法,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注重实干,鼓励干部担当作为,创造性贯彻落实,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这一论断揭示了机械式与创造性贯彻落实的本质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破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对创造性贯彻落实的经典注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证明创造性贯彻落实是改革开放的成功之道。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不断夺取新的胜利,靠的就是全党同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固定模式可套,面临的啃硬骨头、闯险滩的任务更为艰巨。唯有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才能攻坚克难,创新突破。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例,各地都在积极布局,希望能够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潜能和优势,精心选择发展赛道,实现错位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倘若忽视产业发展规律,盲目跟风追热,一哄而上、泡沫化、搞一种模式,必定会贻误发展时机。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在吃透上级精神、掌握本地实情基础上,提升抓落实的创造性。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可能对我国贸易、科技等领域造成更大冲击。越是艰难伟大的目标任务,越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越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工作本领的重大考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担当精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攻克体制机制上的困难和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
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本质上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与政治担当的集中体现。讲政治关键看担当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仅要看干了什么,更要看干成了什么,是否实现了制定政策时的目标。做到“两个维护”关键要体现在行动上,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从讲政治的高度抓落实。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讲政治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不能等、不能靠、不能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落实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要求“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提高创造性贯彻落实能力,要厚植为民情怀,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持之以恒,把落实实践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以点促面狠抓落实
记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必须找准工作着力点。如何理解强调要“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的重要意义?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如何通过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来推动治国理政各项工作?
林学启: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效。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工作要找准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抓手和载体是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具体成效的落脚点,是把握事物规律的着力点,是落实工作方案、规划的发力点。抓好落实,关键在于用好“点面结合”的辩证法,统筹兼顾重点与全面,精心谋划一些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持续抓、聚力抓,抓出实绩,进而以“点”的突破推动各项工作整体提升、全面进步。
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是抓好全局工作的关键环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复杂系统中都存在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而能否抓住主要矛盾,往往影响和决定工作成效。就像中医治病讲究“抓主证”,社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2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