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为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提供重要遵循

创造性地为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提供重要遵循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问题是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完善宏观调控是其内在要求。《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立足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入新发展阶段并取得快速进步的伟大实践,牢牢把握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供求两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供求关系发生历史变化的显著特征,着眼于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创造性地对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判断、重要论述。比如,《准确把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出:“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遵循。深刻把握这些重要论述所蕴含的深厚理论基础、学术涵养、实践背景,有利于我们更加自觉坚定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满怀信心把经济搞得更好。
    筑牢分析供求关系矛盾运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是在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传统分析基础上的现代超越。
    从经济思想史上看,供给、需求、微观、宏观等范畴,都源于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对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分析有两个深厚的传统:一是在价值源泉理论上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二是在经济哲学观上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传统。在此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对资本的正义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性作出经济学的阐释。
    供给与需求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古典经济学关于价值源泉的讨论。在古典经济学时代,关于价值的源泉问题,形成了“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两种学说。在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劳动价值论占据主流地位,后来古典劳动价值论瓦解,要素价值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要素价值论源于古典经济学的“斯密教条”,亚当·斯密在提出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又提出收入决定论,把价值源泉归结为工资、利息和地租,分别来自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这种价值论又称“客观效用价值论”,后来逐渐演变为供给理论,即“供给曲线”的基础。到19世纪中后期,为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又出现了主观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的源泉是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主观效用价值论逐渐发展为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革命),认为价值的决定是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并且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边际效用价值论后来被发展为需求理论,即“需求曲线”的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对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进行了综合,形成了供求均衡分析新体系,把价值决定归结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即“均衡价格”,并以均衡价格理论替代了价值理论,供求分析法也就成为研究经济问题的主要方法。但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均衡分析还只是局部均衡,并不是后来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那时的经济学还没有宏观和微观的区分。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供给与需求分析的范畴和方法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是效用价值论,包括客观效用价值论和主观效用价值论,而不是劳动价值论。供求关系分析的政策倾向是供给分析,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供给创造需求具有内生性,或者说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端,供求间的均衡具有自洽性。
    宏观经济学是基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事实、在“凯恩斯革命”之后产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强调以需求分析为侧重点,认为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供给可以无限扩大,只要总需求扩张,供给可以充分并自动满足需求,克服有效需求不足是处理供求矛盾的关键。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虽然能够解释“大萧条”下的高失业,但解释不了高通货膨胀。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新一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把原凯恩斯主义理论发展成为“总需求理论”,把原“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总供给理论”,从而形成“总供求模型”。这一理论模型把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价格管理三大类工具纳入政策体系,以解释和治理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
    可以说,从凯恩斯理论到后来的发展,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始终是效用价值论,仍然是建立在边际效用递减基础上的总供求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的重要论述与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分析具有本质区别,不是以与劳动价值论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效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为基础,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把价值的唯一源泉归结为人类劳动,在批判“斯密教条”和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从价值源泉上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下资本与劳动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进而阐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发生深刻冲突、形成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有效需求不足,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而不是效用价值论基础上形成的边际效用递减。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吸收魁奈《经济表》分析再生产的思想精华,剖析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阐释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阐明了社会总资本实现再生产所需要的条件,为进行科学的国民经济总量分析开辟了路径。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便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和历史观。
    一方面,在理论基础上,区别于资产阶级的效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所论证的总供给并不是根据客观效用价值论的供给曲线,所论证的总需求也并非源于主观效用价值论的需求曲线。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承认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将这种作用归结为生产的自然形态,即归结为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新质生产力范畴时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显然,这里是将各种生产要素作为生产力范畴,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生产具体物质财富的效率,不是创造价值的效率。尽管财富可以有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可以体现为以价格计量的总额,但价格决定不等于价值决定。生产力说到底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产品和财富的能力,产品和财富首先是使用价值范畴而不是价值范畴,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的结果而不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价值范畴则是一种社会关系,不能把财富与价值等同。产品和财富作为使用价值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价值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只能以人类劳动为唯一源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生产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根本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
    另一方面,在历史观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运动过程,不仅从价值理论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的内在矛盾,而且从剩余价值理论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根本冲突,进而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从根本上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西方经济学在进行供求关系分析时,尽管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上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立场和目标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供求关系失衡的原因是市场失灵,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修复市场,并且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完全能够通过宏观政策有效修复市场失灵。其立足点都是以资本主义市场可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为理论前提,以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备推动经济趋向均衡的可能为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的重要论述,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同时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说到底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资本利益与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对立,从而使资本积累与贫困加剧形成鲜明对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客观上要求并且也能够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而为从根本上克服供求失衡提供制度可能。依靠广大人民推动发展,广大人民共享发展红利,不仅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步和公平性,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协调具有制度可能,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供给水平的同时,扩大有效需求,持续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认识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对立统一的内在联系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对立统一体,二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两个不同方面。所谓均衡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上就是指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条件下的国民生产总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从量的规定性来说,尽管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两个不同方面,但其内涵和决定因素是不同的。总供给是指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可以提供的用于最终消费和投资使用的总产出之和,可以表现为劳动者的报酬与剩余的总和;总需求是指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形成的投资和消费购买支出总和。二者的规模和结构是受不同的复杂因素影响。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看,要使二者相等,需要在国民收入、资产负债、投入产出、资金流量、国际收支等各方面相互联系的运动中满足极为复杂的条件。因此,实现完全均衡是极其困难的,在经济实践中更是不具备现实性。
    正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内涵和决定因素不同,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政策特点也就不同。从作用对象来说,供给管理更多的是直接影响市场经济中的生产者(企业和产业),需求管理则更多的直接影响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者。相应的政策特点就有系统的差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总供给与总需求都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体现,但是在不同方面的体现;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但是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在统筹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时,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或者仅仅将一侧作为前提而忽视二者之间的能动性作用和内在联系。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从古典经济学起相当长的时期里,总体上是强调供给分析,需求端通常只是被作为既定的前提。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中的主要问题不在需求端,只要供给能够扩张,便会自动形成供求均衡,供给决定需求,不需要需求管理,进而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大萧条”之后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2312.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