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要求,督促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需要着重从思想上解决好“权力为谁而用、政绩为谁而树、事业为谁而干”的问题,树牢权为民赋、当为民用的权力观,树牢为民造福、为党尽责的政绩观,树牢勤勉敬业、真抓实干的事业观,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树牢权为民赋、当为民用的权力观
权力观是指人们对待权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包括权力的来源、权力的性质、使用权力的基本态度,是掌权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就必须始终牢记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属于人民的,始终牢记作为在全国执掌政权的执政党,广大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始终牢记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紧密联系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实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如何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把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密切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是否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仅是情感态度问题,更是政治品格问题。一些违纪违法者,最终走向深渊不能自拔,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权力观出现了问题,自以为手中有权就可以为所欲为,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中饱私囊、谋取私利的工具,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自然也就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
树牢正确的权力观,必须防止权力错位、公权私用,决不能把权力作为徇私谋利的工具。对领导干部来说,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交给的担子,是责任、是重托。作为领导干部,要真正把“官”看成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权”当成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而不能把权力视作谋取私利的特殊商品、稀缺资源。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坐针毡的用权态度,以平常心对待手中权力,以责任心干好分内工作,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靠素质立身、靠实绩进步,切实做到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树牢为民造福、为党尽责的政绩观
为官之道,首在政绩观。政绩观是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干事创业,必先树牢正确政绩观。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不仅影响到领导干部自身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政绩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领导干部身上的具体体现,是衡量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状态的一把标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领导干部要厚植为民情怀,锤炼坚强党性,树牢正确的政绩观,把正从政、谋事、创业的方向,扑下身子察实情、谋实招,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以真抓实干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政绩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进而取得实实在在业绩的直接体现。政绩观正确与否,反映出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成熟、清醒,对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至关重要。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干部个人成长,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何认识政绩的内涵和要求,决定了为官从政者的眼界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