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眼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日前发布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重大农业科技突破,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与实践要求,为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1.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的质态变化,又包括这些基本要素优化组合的有效提升,同时还需要尊重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关系的差异。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农业各生产环节均有科技创新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空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根据现实需求“适地而为”,还要依据地域特色“借势而兴”,这就要求结合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和小农生产的现实特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遵循农业科技创新的一般规律,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特色实践。
纵观农业发展史,每一次先进要素注入农业领域,都极大释放了科技生产力。如,拖拉机、收割机等装备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大生产促使产出超过生产者生存必需,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升。现代种业、化肥、农药等生物技术及新的要素组合方式广泛应用于农业,进一步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入运用,使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丰富,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得以不断提升。实践证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从根本上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已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但仍面临科技产业融合“两张皮”、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科技创新机制“散片化”等问题。应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和特点,精准布局农业科技研发方向,对不同产业和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和盲目跟风。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找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科技基础,统筹各类农业创新资源和力量,全面加强有组织科研,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发挥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农业产业迭代升级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的结果。从生产力的系统协同发展来看,在多种科技要素聚集、突破、转化牵引下,产业结构将不断向高能级演替,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夯实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基础。
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改革所需,也是发展大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为此,我国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化肥与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2138.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