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新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对高质量发展底层逻辑进行深邃思考而创造性提出的概念。它是由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质生产力是更具有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更具创新性的先进生产力,其关键构成是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要素供给。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从生产力的角度看,金融将储蓄转换为投资,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本,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金融在调整经济关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反作用于生产力。金融的这种双重角色赋予了其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畅通资金、资本、资产“三资大循环”,将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和绿色发展,将“金融活水”引入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能够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做强科技金融,奠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架构”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有效增量”,迫切需要科技金融的支持和引导,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含新量”。科技金融能够通过激发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从而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技术和产业的“基石架构”。
一是推进科技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枢纽作用和孵化作用,引导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赋能科技创新,壮大能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耐心资本”。激活科技金融市场的潜能,支持初创企业科技创新、市场成长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积累能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初始资本”。改进担保体系并提高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的效能,鼓励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提高风险容忍度,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构建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推动资金链服务科技链,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完善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机制,通过定向推荐、对接洽谈、拍卖等形式进行质物处置,建立多元化知识产权担保机制,支持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经营主体通过知识产权金融实现社会融资。
二是鼓励科技金融全周期服务科创企业。瞄准科技企业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全生命周期,探索金融与科技融合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从创业融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股权投资、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和公共平台等维度,为科技企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务,增强新质生产力微观主体全生命周期融资能力。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要共同分摊小微科创企业的贷款风险,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小微科创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金融机构要主动引导创新活动中的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实现高水平动态均衡,持续激发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三是加快科技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要结合科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从授信、期限、额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层次和差异化设计,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丰富和完善满足科技企业需要的信贷产品体系,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金融活水”。首先,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平台,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探讨设立专精特新企业专门贷款,全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其次,深化与私募股权(PE)、风险投资(VC)等机构合作,升级“股权+债权”联动服务模式,积极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传统产业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第三,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场景,积极开发“设备贷”“采购贷”“租金贷”等定制化金融产品,帮助中小企业拓宽多元化贷款渠道。最后,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创新金融工具和手段,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通过产业引导基金、特定债券、“投资+贷款+IPO保荐”等综合金融服务方式,促进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助力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是完善对科技金融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体系,构建“科创出题、金融答题”工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大对科技金融领域的投入和创新力度,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在已有投融资平台基础上,搭建并完善信息平台,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真实的资金信息和企业经营信息进行登记并留存,建立相应的信息数据库。监管部门要打好主动仗,引导银保等金融机构转变思路,推出更多适配科技企业特点的专业化、多元化产品和举措,及早补齐银行不敢贷、资本不愿投的短板。政府相关机构、银行、股权投资机构、担保机构、保险公司、资本市场等要相互支持,相互反馈,并且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促进科技金融系统良性发展,夯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支撑。
做优绿色金融,培育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要求全面嵌入经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实施ESG/绿色投资相关管理办法,动员和鼓励金融资本加大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活动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传统行业和高碳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力。
一是探索发展绿色金融新模式。推动绿色金融服务模式革新,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创新风险投资等,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推动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场的协同发展,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和绿色生态产业区,壮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平台和载体。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绿色金融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传统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及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同时结合我国产业与经济结构特征,利用碳排放权交易、绿色补偿机制、税收优惠、创新奖励等方式,为产业转型升级、绿色生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注入新的动力。将数字科技全面导入绿色金融模式创新、运营管理、风险管理等领域,提升场景建设、市场营销、需求匹配水平,强化环境风险监测和预警处置机制,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在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形成绿色生产力。
二是大胆创新绿色金融新产品。聚焦落实“双碳”目标,把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环保红利”,推动产品谱系、业务结构、服务模式“三位一体”绿色低碳转型,汇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构建生态友好型投融资模式和转型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绿色股权、绿色保险、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衍生品、绿色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多层次金融产品,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加快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而催生新质生产力。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应对碳关税等零碳金融服务新业态,助力繁荣碳市场,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创新多样化绿色金融工具,在发行绿色转型债券(GTBs)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s)的基础上,推出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并购基金、债转股、夹层投资等风险包容性较大的绿色金融产品以及相关保险产品和其他风险缓释工具、证券化产品等,壮大绿色转型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引导投资者关注和支持传统产业开展绿色转型活动,形成绿色生产力。
三是丰富绿色金融服务新体系。建设多元化、全链条的绿色金融服务新体系,重点布局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制造等绿色产业领域,积极推动绿色贷款和绿色投资扩量提质,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含绿量”。助力维护能源安全,统筹做好“能源保供”和传统能源低碳转型金融服务,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满足优质企业节能、减污、降碳的融资需求,合理控制高碳行业资金投入。完善绿色金融管理新体系,优化绿色金融统计、管理、监测体系,推动绿色贷款识别管理、节能减排统计、投融资碳核算的智能化管理。构建稳健有效的 ESG 风险管理体系,重点加强对气候风险、生物多样性风险等新型环境风险的研究探索,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积极与交易所、企业、高校等各类机构,围绕绿色金融、ESG、气候投融资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打造“产、学、研、融、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共赢的绿色金融生态圈,加快形成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四是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按照“四个面向”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提前布局,投资“双碳”概念、清洁能源、数字经济、高端芯片、航空航天、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绿色低碳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深挖绿色产业信贷需求,不断完善金融支持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助力形成绿色生产力。按照行业好、企业好、团队好、利润好、估值好“五好标准”,构建投资指标体系和投资风控逻辑,严格筛选项目,推动实体经济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围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信贷规模倾斜和支持力度,给予优先保障资金供应、优惠利率定价、适当扩大审批金额等政策优惠,通过优质的政策性金融服务,持续提升绿色金融的规模和效率,助力降碳、减污、扩绿,全方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做活普惠金融,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既是坚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的重要路径。发展普惠金融,关键是要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普惠金融,充分运用新的数字技术有效降低供需双方信息搜索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推动场景创新,增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可触达性,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含金量”。这既是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的应用,也是帮助经营主体缓解资金供给瓶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一是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金融企业要深入了解并充分掌握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涉农主体等经营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资金信贷和保险服务的金融需求,集中开展“政银保协同、银团企协同、产业链协同、内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1979.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38分钟前
下一篇 38分钟前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