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做到五个带头,修好终身课题

党课讲稿:做到五个带头,修好终身课题

    坚定不移将提升党性修养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
    “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领导干部提出锤炼党性“五个带头”的重要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定不移将提升党性修养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毫不动摇把这个“终身课题”修好做实。
    党性修养也叫党性锻炼,是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自觉运用党性原则规范自身行为,克服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党的本质属性在党员身上的内化。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并明确提出“带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带头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以“五个带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筑牢自我革命的基石,争当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表率。
    今天,我们聚焦“做到‘五个带头’修好‘终身课题’”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展现党员干部的担当与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带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关乎信念、关乎方向、关乎行动。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但我要说,党的创新理论是火红的!它诞生于中国大地最滚烫的实践,扎根于人民群众最深切的期盼,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火炬”,更是破解时代难题的“公开讲话”。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理论创新”刻进了骨子里。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延安窑洞里的“论持久战”,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靠什么跨越百年风雨?靠的就是“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的智慧。
    创新驱动是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这句话背后,是无数共产党人用实践写就的答案。比如,党提出“改革开放”,看似简单四个字,实则是一场打破思想枷锁、重构发展逻辑的伟大革命。今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是从新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的参天大树。它回答的是“中国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终极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之问、时代之问的响亮回答。
    有些同志一听到“学理论”,就觉得是“坐而论道”,是“纸上谈兵”。这大错特错!马克思早就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创新不是口号,而是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
    看看华为的任正非怎么做的?他说:“华为的‘备胎计划’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理论预判的实践回应。”面对技术封锁,华为用“理论+实践”的硬核创新,硬生生闯出一条生路。这告诉我们:学理论,必须带着问题学、奔着矛盾去。就像总书记说的,“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什么是“实际”?脱贫攻坚中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攻关中的“卡脖子难题”,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这些就是我们的“考场”,党的创新理论就是我们的“答卷指南”。
    现在有些同志学习理论,像“赶鸭子上架”,笔记抄得工工整整,心里却“纹丝不动”。这种现象,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党员理论学习兴趣不浓,学不进去;有的学用脱节,学归学做归做”。同志们,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信仰问题!
    金一南教授曾讲过一个故事: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战士们饿着肚子还能背诵《共产党宣言》。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文字里藏着“改天换地”的力量!今天的我们,面对党的创新理论,也要有这种“信仰饥渴”。要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
    党员干部学理论,不能只当“二传手”,而要当“翻译官”——把理论中的“大道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
    我们经常讲:“文化创新是时代前进的必由之路”。放在这里同样适用:理论传播也需要“创新”。比如,福建的“菌草专家”林占熺,用一株草讲清了“生态治理”的理论;张桂梅校长创建一所女高诠释了“教育公平”的深意。他们身上,闪耀着“理论落地”的光芒。
    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抬头看路,理论是指南针;低头拉车,实践是经验交流。党的创新理论不是写在纸上的“教条”,而是刻在时代脉搏上的“心跳声”。人民日报说:“创新不仅是策略,更是一种精神”。让我们带着这份精神,以“带头学”的自觉、“深入学”的韧劲、“干中学”的智慧,把理论的力量转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动能!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它既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又正确实行集中,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又可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是科学合理而又有效率的制度。从井冈山上的”士兵委员会”到新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我们靠什么跨越激流险滩?靠的就是民主集中制这把“公开讲话”–既点燃民主的星火,又锻造集中的铁律,让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而为什么苏共20万党员时能夺取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法西斯,2000万党员时却亡党亡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民主集中制的兴衰里!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民主集中制融入血脉。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首次将民主集中制写入党章,从此成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列宁曾说:“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像钢铁一样团结,而这种团结只能通过民主集中制实现。”这句话,道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真谛–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更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一路闯关夺隘的“护身符”。
    从延安时期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到改革开放后“摸着石头过河”的集体决策;从抗击新冠疫情中“全国一盘棋”的统一行动,到脱贫攻坚战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上下联动,民主集中制始终是党凝聚力量、破解难题的核心密码。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制度优势,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有些同志把民主和集中对立起来,认为“民主就是七嘴八舌,集中就是一锤定音”。这好比把交响乐拆成独奏和静音,完全误解了制度的精髓!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让党员干部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声音,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1689.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1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