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我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各地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服务效能。为全面掌握我市营商环境建设现状,查找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近期,我们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座谈、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市营商环境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营商环境建设现状
(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度供给持续加强。市委市政府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构建了”1+N”政策体系。”1″即《关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明确20个方面80条具体任务;”N”包括产业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金融服务等配套政策,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矩阵。2023年以来,累计出台惠企政策127项,其中”免申即享”政策32项,通过政务平台自动匹配企业1.2万家,发放资金5.8亿元。建立政策解读”直通车”机制,通过线上直播、专题培训、入企宣讲等方式,累计开展政策解读活动200余场,覆盖企业3万余家次。政策评估机制逐步健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涉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2023年修订完善低效用地盘活、中小企业融资等政策15项。
(二)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审批流程不断优化。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7%,”全程网办”率达92.3%,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60个工作日以内。建成”一窗通办”综合窗口328个,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事项受理效率提升40%。创新推出”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服务,整合企业开办、纳税申报、社保登记等106个”一件事”,申报材料平均减少30%,办理环节压缩50%。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累计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点问题217件,群众满意度达98.6%。推进跨区域通办,与周边6个城市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实现营业执照异地办理、社保医保跨省转移等62个事项”跨域通办”。
(三)市场监管创新突破,公平竞争有序推进。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跨部门联合抽查机制,2023年开展联合执法检查56次,检查市场主体1.8万家,抽查事项覆盖率达100%。加强信用监管,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累计公示行政处罚信息2.3万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1.2万家,实施联合惩戒措施3200余次。创新包容审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观察期”管理,制定不予处罚、从轻处罚事项清单,2023年对1200余家企业实施柔性执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成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2023年查处侵权假冒案件187件,同比增长23%,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15.6亿元,同比增长45%。
(四)要素保障更加有力,企业成本持续降低。融资难问题有效缓解,设立10亿元中小企业转贷基金,2023年为企业提供转贷服务86亿元,节约融资成本1.2亿元;推进”银税互动””政采贷”等融资模式,发放信用贷款210亿元,惠及企业3500余家。用工保障不断加强,建立重点企业用工调度机制,2023年举办招聘会320场,帮助企业招工6.8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1.5亿元。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2023年出让”标准地”56宗、面积3200亩,企业拿地后即可开工建设;清理盘活低效用地1.2万亩,处置”僵尸企业”56家。用能成本持续下降,落实工商业电价降价政策,2023年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3.2亿元;天然气价格较周边城市低10%-15%,累计为企业节省用气成本2.1亿元。
(五)法治环境逐步优化,权益保护更加到位。加强营商环境立法,出台《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具体条款。司法保障力度加大,成立涉企纠纷专门合议庭,2023年审理合同纠纷、股权纠纷等案件8700件,结案率达92%;建立企业破产”府院联动”机制,办结破产案件56件,盘活资产12亿元,释放土地2000亩。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2023年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等服务1.3万次,办理涉企公证事项2100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累计归集公共信用信息12亿条,建成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发布诚信”红名单”企业300家、失信”黑名单”企业120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部分惠企政策知晓度不高,调研显示,仅有43%的企业表示”完全了解”近年来出台的惠企政策,28%的企业”听说过但不了解细节”,29%的企业”完全不知道”。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对同一政策的解读和执行存在差异,比如在科技创新补贴、产业园区入驻政策等方面,企业反映”同市不同策”现象依然存在。政策兑现流程繁琐,部分政策需要企业提交多份证明材料,经过多个部门审核,兑现周期长达3-6个月,影响政策时效性。
(二)政务服务效能仍需提升。线上平台功能有待完善,”一网通办”平台存在系统兼容性不足、数据共享不充分等问题,部分事项仍需线下提交材料,比如企业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仍需在多个系统之间切换。窗口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个别窗口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服务态度差,存在”推诿扯皮””踢皮球”现象,企业群众办事”多头跑、反复问”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基层服务能力薄弱,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存在人员编制不足、设备配置落后等问题,部分高频事项下放不到位,群众仍需到县级部门办理。
(三)市场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监管执法规范性不足,个别执法部门存在”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检查频次不透明、处罚标准不统一,企业对执法公平性认可度仅为72%。”双随机”监管覆盖面不足,部分重点领域如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仍以专项检查为主,联合抽查比例较低,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执法机制有待加强。信用监管应用不充分,信用信息在行政审批、资金扶持、评先评优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较少,联合惩戒措施的威慑力尚未充分发挥。
(四)要素保障存在短板。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