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赋能科技强国建设
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科技强国建设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作出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科研院所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把深化科研院所改革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
一、科研院所改革的历史进程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研院所通过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科技生产关系以适应科技生产力发展需求,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科研院所的发展和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建立并实行计划主导的科研组织和管理模式。这一时期,根据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一批科研院所组建起来,研究方向由国家统一计划和安排,科研任务由国家统一制定和下达,科技资源由国家统一保障和调配。这一模式在我国科技体系建立和早期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产出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等重大创新成果。但这种科研组织和管理模式后来逐渐显现出体制机制僵化、科研布局固化、科研人员积极性调动不够等问题。
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以前,重点通过竞争和放权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活力。我国科研院所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普遍建立起以课题组长负责制为主的科研组织模式,并通过科技资源配置、人才计划、绩效工资制度、量化科技评价等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这一阶段科研院所的改革,激发了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解决了人才队伍断层问题,推动我国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实现爆发式增长,迅速跻身国际前列。在实践中,也逐渐衍生出一些问题,比如,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核算体系导致科研院所组织化能力弱、科技布局分散、科研工作碎片化;过度竞争带来经费、“牌子”、“帽子”焦虑等问题;部分科研人员跟风逐热、各自为战,难以潜心致研、协同攻关,不利于原始创新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
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研院所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研院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勇担使命,着力解决科技投入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逐步扭转科研工作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的状况。同时改革科技评价制度,持续“破四唯”、“立新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一系列改革,科研院所整体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在部分领域实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有力支撑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回顾我国科研院所发展和改革历程,坚实足迹里印刻着始终如一的坚持。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恪守科研院所使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国家需求;三是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科研组织的体系化建制化,集聚各方面优势力量协同攻坚;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规律,注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再接再厉、与时俱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更强力度和韧性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二、科研院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技术领域成为最前沿和主战场。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研院所要强化使命责任意识,主动担当作为,深入分析新形势新挑战,准确把握新任务新要求,加快推进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
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科研院所加快构建促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对照这一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扭转科研院所长期形成的亦步亦趋的路径依赖,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尤其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竞争挑战,科研院所必须立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深化选题机制、科研组织模式等方面改革,使优势科研力量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布局,解决基础研究“脱实向虚”、应用研究“舍近求远”、技术攻关“趋易避难”等问题。同时,随着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特别是人工智能、大科学、大数据等引发科研范式的重大而深刻变革,要求科研院所强化前瞻科技布局,组织和鼓励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努力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新方向,攻克更多面向未来的前沿引领技术和能够引发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科研院所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源头看,由于部分科研院所科研布局长期固化,选题机制缺乏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导致有效科技供给不足,许多成果长期“束之高阁”。从合作机制看,一些科研院所面向市场需求的主动性不足,部分产业主体承接技术转化、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的机制不健全,创新链上下游相关主体的合作“接口”没有对齐,不利于开展跨部门、跨主体的协同创新合作。从成果转化通道看,由于缺乏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中试验证平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320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