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10篇(全文37583字)

目录
加强医疗废物科学规范管理 打赢环保防线疫情阻击战 3
一、优化决策,探索建立医疗废物综合管理最佳实施方案 3
二、与时俱进,加快医疗废物管理与现代新兴技术深度融合 3
三、协调联动,促进医疗废物管理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4
四、深化合作,通过国际生态环保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新发展阶段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调查思考 5
一、X市“三农”发展现状和金融服务实践 5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存在的短板 7
三、新发展阶段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及政策建议 9
金融业支撑“三高四新”战略能力研究及对策分析 12
一、“引金入湘”,争取域外金融机构布局 12
二、培育主体,壮大地方金融机构 13
三、差异竞争,大力发展特色金融 13
四、弯道超车,打造金融数字化发展样板区 14
五、精准施策,营造优良金融发展环境 14
以“四个融合”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5
一、以落实“四个不摘”为总要求,坚持组织保障有机融合 15
二、以消除绝对贫困为新起点,坚持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16
三、以生态文明为结合点,坚持绿色发展有机融合 17
四、以乡村治理为着力点,坚持党建引领有机融合 17
以高质量发展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18
一、巩固脱贫成果,坚决防止返贫 18
二、扛牢政治责任,保障粮食安全 19
三、强化要素保障,稳定市场供给 20
四、打造特色品牌,推进产品融合 20
五、围绕宜居宜室,建设现代农业 22
六、突出改革创新,激发农村活力 2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4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4
二、扎实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24
三、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 25
四、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26
五、深化开展社会公德教育 26
如何破解现行人口问题 ——从“七普”数据看生育政策 27
一、现行人口问题 27
二、原因分析 28
三、积极推动生育政策借鉴与创新 28
将老旧小区“微改造”升级为“绿色改造”助力我省碳达峰 30
做好“区港联动”大文章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把湖南自贸试验区打造为制度创新高地 33
打造“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县域经济新版本 36
一、抢抓机遇,县域绿色经济助力“中部崛起” 36
二、直面不足,县域绿色经济建设仍面临现实困境 37
三、多措并举,打造湖南县域绿色经济新高地 37
加强医疗废物科学规范管理 打赢环保防线疫情阻击战
   X年X月,我国多地再现新冠肺炎多点散发本土疫情,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现已成为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的主要病毒株,具有传播速度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等特点,容易引发“多个源头”“多面突围”的复杂防疫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当前疫情防控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毫不放松抓好近期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有效防范化解医疗废物潜在的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风险,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环节。要密切跟踪疫情形势,树牢底线思维,准确掌握各地尤其是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地区医疗废物实际产生和处理情况。为加强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科学规范管理,做好疫情防控配套的环境保护工作,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决策,探索建立医疗废物综合管理最佳实施方案
   目前,医疗废物在处理方法上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温焚烧法,另一类是以高温蒸汽消毒、化学消毒、微波消毒等技术为代表的非焚烧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医疗废物处理方法均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尚不存在一种完美无缺的“万能技术”。因此,在医疗废物处理技术路线选择的事前环节,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综合考虑拟处理医疗废物的本质属性、处理技术的可靠性与潜在安全风险、设备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操作人员职业安全等因素,不搞“一刀切”式的医疗废物处理模式。与此同时,还需统筹兼顾相关政策法规、经济投资回报率、服务地区人口规模、公众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做实做细各类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的可行性研究与项目顶层设计,持续跟进配套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舆情监测等工作,力争做到“一市一策”“一厂一案”。紧密结合实际情况与实践经验,探索医疗废物处理的最优技术方案,确保所有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X全覆盖,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及时有效收集和处理处置X全落实,实现医疗废物“应收尽收、应处尽处、日产日清”。适时淘汰现有老旧设施,更新技术装备,大幅提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与时俱进,加快医疗废物管理与现代新兴技术深度融合
   进入新时代,我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X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新兴技术得到蓬勃发展,医疗废物管理行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合理运用上述高精尖技术,可为实现我国医疗废物管理体系与管理能力现代化,助力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体系“插上科技的翅膀”。建议通过组建跨学科专家团队,创建“医疗废物协同处置与管理信息平台”等类似的信息共享机制,发挥信息系统“哨兵”和“探头”的作用,进而对医疗废物的种类、重量、处理状态、实时位置等关键要素进行全覆盖管理与调控。建立集中处置与自行处置相结合、属地负责与区域协同相结合的现代化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和治理体系,实现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转运、存储、处置等流程的智慧监管,不断优化操作流程,做到安全、高效、经济地运用最优化的技术路线对医疗废物进行全流程管理。
   三、协调联动,促进医疗废物管理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实现医疗废物安全有效管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也是一个颇具系统性、专业性、公益性的国家级大型工程,涉及多个不同行政管理职能的政府机关,需要加强发展改革、卫生健康、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住建、财政、交通运输、科技等有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立跨部门“平战结合”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公众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加大对医疗废物“黑色产业链条”的打击力度,加大对先进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对外引进力度,加大对国产医疗废物处理设备市场化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的操作管理流程,明确医疗废物产生方、回收方、监管方各自的职责,引导医疗废物处理行业健康发展,激发国内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研发机构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打造一批设施好、功能全、服务优、创新强的医疗废物处理龙头企业或产业集群。坚持“补短板”“强能力”“控风险”同步推进,实现医疗废物管理相关产业行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生态环境部按职责分工牵头,以《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为指导,紧密结合“无废城市”建设等重大项目,遵循“闭环管理、定点定向、全程追溯”的原则,出台一系列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规范与管理指南,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法规体系,努力扭转我国在医疗废物技术自主研发领域的被动局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四、深化合作,通过国际生态环保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医疗废物的安全有效管理不仅是一个国家级问题,更是一道世界级的“重点题”“难点题”“热点题”,事关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全人类的健康福祉。我国应牢牢把握绿色“一带一路”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等重要国际合作平台,以医疗废物处理管理为切入点,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新战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抗疫大局”,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环境署(UNEP)等国际组织以及国外环境保护与卫生健康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
   更深层次的开放与合作,向世界贡献医疗废物管理领域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同时积极参考借鉴国外在医疗废物管理领域取得的先进经验,力争在医疗废物管理领域做到“让人民满意”“令世界瞩目”。通过国际生态环境保护交流合作,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阈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新发展阶段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调查思考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党中央提出要从体制机制、政策实施、资源投入等方面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提出新要求,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是总书记对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深入阐述,更加明确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入了新阶段。在新发展阶段,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新发展阶段,金融如何围绕乡村振兴总体战略要求,明确功能与定位,加快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转变,进一步为乡村振兴和农村改革提供动力支持,是当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X省X市为个案,作一些有益探索。
   一、X市“三农”发展现状和金融服务实践
   X年,X市委提出了“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全市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思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亿元,增长X。
   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X年的X亿元增加到X年的X亿元,X-X年平均增长X。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作物总产量X万吨,增长X。X县试验示范基地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创造世界新纪录。全市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加强科技支撑和经营创新,特色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亮点。“三黄两茶”(黄花菜、湘黄鸡、黄贡椒、茶油、茶叶)等一批特色产业脱颖而出。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产业扶贫到户覆盖率达到X(兜底除外),油茶产业扶贫创造了“X经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自然村通水泥路、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全覆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加强。全市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X、X。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X县实现脱贫摘帽,X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清零。金融服务的实践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有效落实乡村振兴金融支持新政策
   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规划,结合X实际情况出台《X年金融支持X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督促辖内金融机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充分发挥再贷款等专项政策工具的作用。人民银行X市中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行差别化监管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回归“三农”。近五年来,X市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X亿元,撬动各涉农金融机构发放特色信贷产品金额达X亿元,为农户创业、乡村产业良好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
   三是助力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农业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X市已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创新,其中油茶林权抵押贷款已经开展近十年,辖内X个县(市)全部被评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共支持油茶龙头企业X余家,油茶合作社X家,家庭农场X家,专业大户X家,帮助近X万农户实现人均增收X元以上,实现了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共赢发展。X耒阳市作为全国X个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市)之一,目前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已经实现县域金融机构全覆盖,农房抵押贷款余额X万元,有力的盘活了农村的资产资源。
   2、全面优化乡村振兴金融生态新环境
   一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支付清算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大POS机、***TM机的布放力度,推进金融IC卡、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应用,拓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消费金融等业务领域。提升普惠金融覆盖面,在全市X个贫困村完成金融扶贫服务站建设,布放助农取款等支付服务设备X台,助农取款交易X万元,改善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质量。
   二是大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人民银行X市中支积极推动出台《X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X市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文件,牵头制定《X市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评选管理办法》,选取信用基础较好的乡村进行试点,全面开展信用村创建工作。截至目前,X市辖内农户X万户,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X万户,占全市农户的X。已建立X个信用村,评定信用农户X万户,累计发放贷款X亿元。
   三是金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以本地乡风文明、乡村治理为基础,X乡铸就“诚信之乡”、X县X村上线“厚德同心积分银行”系统打造“X模式”,积极探索“信用+乡村治理”和“信用+金融惠农”,走出一条文明引领、全民参与、金融助力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3、创新指导乡村振兴金融产品新升级
   一是实施金融支持旅游扶贫战略,助力X市发展生态观光休闲等乡村旅游,加快X油茶小镇建设,支持X田野绿世界、X休闲田园等景区提质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X条旅游精品路线,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进一步做响辖内县(市)的旅游品牌。
   二是深化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农户+基地”,“企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农业品牌。
   三是推进“一县一特”特色产业发展。人民银行X市中支联合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特色产业企业名录清单,如指导出台《X县金融支持黄花菜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累计发放特色产业再贷款X亿元,引导农业银行创新“黄花贷”等信贷产品,撬动X县金融机构发放特色产业贷款X亿元,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X家、种养大户X余家,充分发挥了“小黄花菜、大产业”重要扶贫和乡村产业振兴作用。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存在的短板
   1、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体系需要完善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需要以完善的金融体系为支撑,但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明显,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在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还有待完善。
   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意愿不强。受集约化经营调控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大量缩减,部分行贷款权限上收至地市级机构,县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缺少独立的贷款审批权,只具有资金组织权、贷款调查权和回收权。很多大型商业银行较少涉及甚至基本不开设农村金融业务,区别对待“三农”发展,无法满足农户正常信贷需求。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尚不健全。当前主要深耕农村市场的邮储银行、农商银行以及村镇银行,服务能力均不足,且规模偏小,参与防返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面窄,难以有效发挥金融服务作用。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由于规模较小,为了寻求出路,为考虑其经营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三农”及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门槛较高,服务农村经济的作用不明显。
   2、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资源创新不足
   当前,金融资源创新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供给与需求矛盾较为突出。从需求端看,农村地区“贷款难”。农村地区既有满足简单生产生活需要的零散、小额、短期性的金融需求,也有用于扩大再生产、高层次消费、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的集中、大额、长期性的金融需求。面对不同层次的贷款需求,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相对滞后,在产品多样化、对象精准化及服务精细化方面明显不足,农户申贷获得率及时效性较低。从供给端看,金融机构“难贷款”。由于农业的低收益、高风险的特征长期限制了信贷的投入,一方面,传统种养业易受自然环境、灾害等影响,具有天然的被动性。另一方面,农产品销售市场的顺周期性明显,“谷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风险容易演变传递到金融领域,进而形成信贷风险,因此金融机构考虑贷款的安全性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相当谨慎,“难贷款”现象在农村地区比较普遍。目前,X全市农商行和村镇银行存贷比为X,最低的只有X,农村金融资源的创新利用严重滞后。
   3、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金融服务成本高。部分农村区域经济落后、交通滞后、居住分散,金融机构贷前调查、信贷审批、贷后管理成本高。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部分农村居民对方便快捷的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安全性心存疑虑,接受程度较低,普及难度较大,而对物理网点、人工服务依赖程度较高,提高了金融服务成本。
   二是农村信用环境较差。目前,农村信用行为主体守约遵规、信守约定的意识还有待强化,贷款欺诈和逃废债行为时有发生,农村信用信息零星分散参差不齐,没有实现系统性整合,信息可获得性、完整性、准确性较低,信息不对称。
   三是金融基础设施底子薄。部分乡镇存在地域广、人口分布分散、所属行政村多等特点,当地设置的物理网点及自助设备往往无法满足这类乡镇的金融服务需要,较低的支付服务覆盖面和服务率、较少的***TM机具、缺少信贷和理财等综合功能的自主终端等均会限制金融支持作用发挥。
   4、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改革不够深入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融资功能缺乏。村(组)自治组织是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管理者,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转化为乡村产业的组织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但其融资功能缺失,个体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互动还相对缺乏,小、散、弱的农户难以获取和承接金融资源的大量投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着融资需求的现实问题。
   二是农村金融担保机制实效不足。传统风险管理手段的核心离不开抵押担保,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不健全,财产权利抵押登记、评估、流转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抵押物处置存在困难,服务“三农”的融资担保机制的合作机制存在短板。
   三是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力度有待加强。建设用地、农用地、宅基地“三块地”资产价值未能得到最大化发挥,农民难以获得资产性收益。宅基地流转范围受限且缺乏统一的平台,难以实现抵押担保获得金融支持的便利。集体土地经营权的转让登记制度仍然缺失。
   三、新发展阶段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及政策建议
   1、优化让“三农”变新的金融体系,做好“两条腿走”的衔接同步
   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金融要做好“两条腿走”的衔接同步。一方面,按照X年过渡期的要求,继续完善金融扶贫体制机制。及时调整包括货币政策工具、扶贫小额信贷等金融政策的侧重点,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时效性,使金融优惠政策惠及更多的农村脱贫群体。另一方面,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要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金融要逐步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特惠”到“普惠”的转变,将金融扶贫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应用到服务乡村振兴中去,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金融支持扶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发挥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乡村建设行动提供有针对性的中长期信贷支持。
   二是推动大型商业银行适度下沉业务层级,立足本行优势、创新产品设计、优化网点布局,持续提升错位竞争能力,增加首贷客户数量,更好地服务好农业龙头企业。
   三是发挥好农村商业银行的主力军作用,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切实满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活水精准流入田间地头。
   四是加快推进村镇银行的有序发展,积极发挥其他机构的有益补充作用,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渠道。
   五是积极发挥各类金融工具稳定农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的作用。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加强涉农保险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科学确定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拓宽财政补贴险种,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的功能,推动各类农产品期货品种的开发和上市。
   2、创新让农业变强的金融服务,打造“高质高效”的农业现代化
   农村金融供给需要契合农村经济环境,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不仅要有量的支持,还要注重质的提高。
   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紧盯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制定与农村改革、农业投资相一致的战略方向,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鼓励农业产业推进农产品生产、购销、加工、销售、流通等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的发展,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金融投入应注重采用市场化方式,投入重点是具有一定收益、能够保障合理回报的领域,包括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的金融服务、聚焦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服务、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金融服务,以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设计符合农民、产业发展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农户融资需求和特点,丰富贷款产品体系,开发随贷随用、随借随还产品和线上信贷产品,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贷”、无还本续贷业务,合理设置贷款期限,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优化“保险+信贷”模式。同时,创新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管理机制。单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计划,并在内部转移定价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实现信贷资源增量优化、存量重组。完善差异化考核机制,落实涉农信贷业务的薪酬激励和尽职免责。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推动分支机构尤其是县域存贷比偏低的分支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合理确定贷款的额度、利率和期限,鼓励开展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业务,提供支付结算、信贷融资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3、发展让农村变美的绿色金融,助力“宜业宜居”的乡村建设行动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发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发展推动农村绿色金融、信用信息环境建设,为更好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建设“宜业宜居”的美丽乡村提供金融生态支撑。
   一方面,应在“硬件”上下功夫,以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乡村建设。一是以绿色金融引导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差异化信贷手段引导农村资源配置向绿色、循环、低碳领域倾斜,为污染防治、乡村绿色生态建设、新能源产业等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对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求,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土壤治理改善、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绿色发展。二是以科技金融夯实美丽乡村基础;科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拓展在线融资、线上支付结算、农村电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利用大数据为不同类型的农民精准画像,有针对性地设计信贷模型,开发纯信用、低利率、可循环的小额贷款。
   另一方面,应在“软件”上下功夫,解决好信用信息不对称、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存在短板等问题。着力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数字化与金融数字化的对接,强化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宣传诚信文化,强化诚信教育,培育农村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信用评级覆盖率,创新信用评价模式和共享机制,促进信息、信用、信贷紧密联动。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激励银行机构发放涉农贷款。做好农业贷款投放的担保增信支持,并适当减免担保费用,减轻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
   4、推动让农民变富的普惠金融,实现“富裕富足”的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脱贫攻坚的着力点,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加大普惠金融力度,促进城乡资源配置均等化,促使城乡融合均衡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农村消费双提升。支持农村交通、供水、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能力。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政策、利率政策等金融手段,主动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探索创新更多基于农村资源要素的信贷产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信贷服务,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活跃乡村经济,促进城乡双向流通,促进农民收入、农村消费双提升,助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致富,促进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
   加大金融支持农村改革配套服务力度,拓宽农民实现富裕富足的收益渠道。
   一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推进农村集体土地集约化利用、厂房设施市场化经营、集体闲置资金资本化运营,唤醒“沉睡的资产”。
   二是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及其联合社为其带动的家庭农场、农户等提供担保增信,或者整合利用集体资金入股经营稳健的农业企业、优质公共服务项目,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三是拓宽抵押质押物范围。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等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快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价值评估、流转交易、处置变现等配套机制和平台建设。
金融业支撑“三高四新”战略能力研究及对策分析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业作为经济的血脉,其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随着X“三高四新”战略、国家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以及企业转型升级、“两新一重”建设等,全省将迎来更大的融资需求,加快金融业发展比以往更加迫切。经研究,我们认为X省金融业要围绕做大总量,优化存量,以优良的发展环境吸引金融要素集聚,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
   一、“引金入湘”,争取域外金融机构布局
   针对我省金融业发展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的局面,建议实施“引金入湘”工程,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目标,通过财政扶持、人才引进、教育医疗资源倾斜等配套措施联动,吸引更多银行、证券、期货、公募基金、中介组织等金融机构落户X。
   一是争取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布局。一方面是鼓励在湘金融机构向上争取在X布局开展科技金融、制造业金融、绿色金融等各类金融创新试点,提高业务拓展能力;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吸引金融机构在长沙设立法人总部,不断增强长沙市金融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向长沙市以外的市州延伸布局。压实责任,推进金融业发展不足的市州,加快引进金融机构,完善网点布局,引导金融服务向县域延伸,提高市州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三是鼓励征信公司、资信评估(评级)公司、金融媒体、保险配套服务等中介机构入湘。
   四是争取外资金融机构布局X。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举措不断落地,证券、期货、基金等证券业金融机构外资持股占比的陆续“松绑”以及外商投资法的实施,国际金融机构加快了在我国的布局。X应依托中国(X)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中非经贸合作,争取外资金融机构布局。
   二、培育主体,壮大地方金融机构
   地方金融机构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三农”、基层、中小微企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X应综合运用财税、监管等政策,通过建立激励有效、风险可控、协调配套的扶持措施,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做优做强。
   1、建立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长效培育机制
   落实国务院关于充实中小银行资本的要求,建立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中小银行股权结构优化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等的资本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财政注资、减费降税、弹性化监管等政策激励,构建大小银行服务“三高四新战略”、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良性竞争局面。
   2、培育新兴金融业态
   梳理发展落后的金融业态和需要重点培育的金融业态,比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深入调研,列出问题清单,出台有针对性的培育和扶持政策,补齐金融业态短板。
   3、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
   引导地方金融机构专注主业,立足X,聚焦服务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例如,对促进X“三高四新”战略实施、长株潭一体化、开放发展等具有特殊贡献的金融机构,给予专项政策支持;进一步明确中小银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差异化经营、坚持本土化发展的定位,通过监管考核机制推动中小银行内部构建起支农支小的资源倾斜机制。
   三、差异竞争,大力发展特色金融
   1、推进金融业特色化发展
   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围绕X“三高四新”战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中非经贸合作等重大战略,在制造业金融、科技金融、金融开放、金融服务区域一体化等方面,创新一批金融产品,探索一批改革经验,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
   2、推进X金融中心特色化发展
   X金融中心目标是打造立足中部、辐射西部的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据统计,全国有X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武汉也提出来打造中部金融中心。事实上全国不可能有这么多金融中心,只有立足全省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依托长株潭城市群金融改革,在服务“三高四新”战略、中部地区崛起等方面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打造服务中部地区的重要投融资平台,形成特色优势。
   3、推进金融机构特色化发展
   引导地方金融机构由粗放式经营转向精细化经营,由同质化向差异化、特色化的转型发展,突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加快产品自主创新,培育和挖掘客户和市场的真实、潜在的需求,不断推出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竞争优势。
   四、弯道超车,打造金融数字化发展样板区
   当前正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和科技正发生深刻变革,金融不仅需要加速融入产业和科技,还需借助这场变革,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自身转型。同时,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长期性和必然性,提高金融业数字化水平,降低信息不对称,是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途径。
   一是健全金融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要完善政府各部门数据沟通协调机制,明确数据开放的制度、规则、标准,加快推进数据共享平台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是打通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之间的数据鸿沟。完善地方类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组织的数据监控和统计体系,建立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人民银行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减少监管的信息不对称。
   二是鼓励金融机构重视金融科技,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重塑业务模式,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流程再造、服务模式优化,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风险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鼓励大型金融机构的科技体系向外输出相关技术成果和赋能经验,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数字化经营,共同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四是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运行体系,扩大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推进数字人民币在消费支付、社会民生、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应用。
   五、精准施策,营造优良金融发展环境
   金融业的良性运转依赖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只有努力打造公平、诚信、法治的金融生态环境和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环境,金融才能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
   1、深化金融领域改革
   依托长株潭城市群金融改革,主动承接国家金融改革任务,复制一批外省金融改革经验。如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浙江、江西等地的绿色金融改革,广西跨境金融改革等。
   2、研究出台鼓励金融机构立足X、服务X的激励机制
   通过财政存款等资源配给,及奖金激励、名誉支持等激励措施,引导金融机构立足X、服务X。同时,围绕中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构建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信贷机制。
   3、打造良性的竞争环境
   从监管政策、税收、补贴等方面入手,全面清理、修订、完善相关鼓励政策、竞争政策,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
   4、建立促进金融发展与防控风险相协调的监管机制
   一方面,针对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手段、监管工具等方面薄弱的情况,加快地方金融立法,建立机构监管、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相协调的综合监管模式;稳妥推进监管改革,如探索复制北京“监管沙盒”的试点经验,激发金融科技创新活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监管科技建设,提升监管效率和覆盖面提高防控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金融业新模式、新技术、新需求的深入研究,深刻把握区域金融创新特点和方向,不断完善监管模式,营造鼓励金融创新的监管环境。
   5、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一方面,针对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部门数据共享、数据更新等堵点难点问题,专门研究解决。另一方面,严格规范信用约束机制,完善信用主体权益保护。
以“四个融合”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为我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指明了方向。X是国家X山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近年来,我们始终以***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下足“绣花”功夫,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了X脱贫攻坚的“X样本”。同时,我们坚持“四个融合”,主动探索、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X乡村走向全面振兴。
   一、以落实“四个不摘”为总要求,坚持组织保障有机融合
   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我党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我们将其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实现两项工作“一盘棋、一体化”推进。
   1、在领导体制上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级扶贫工作机构不能简单地撤销并转。我们在成立脱贫攻坚大会战指挥部的基础上,又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均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统筹日常工作,定期调度督导。X年以来,县委召开的X次常委会议有X次研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2、在帮扶力量上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多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发现、锻炼了一大批敢于担当、一心为民的党员干部。为确保这支队伍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严格按照党中央关于“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抓乡村振兴的要求,继续下沉县乡村主体、县直单位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联“三支力量”,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促进乡村振兴。当前,全县共有X家县直单位“结对”帮扶、X名干部常年“驻村”帮扶、X名党员干部“结亲”帮扶。
   3、在工作机制上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脱贫攻坚的一整套有效机制办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借鉴。我们将其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并不断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事项跟踪办理机制、项目推进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等,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X年以来,全县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X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解决各类问题X个。
   二、以消除绝对贫困为新起点,坚持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产业升级是实现两项工作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我们始终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抓手,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特色化
   巩固柑橘、茶叶、蔬菜、烟叶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土鸡、香猪、中蜂等特色养殖,培育以红色旅游、美丽乡村游和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发挥各地特色,制定阶段性的产业规划,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全县柑橘、茶叶产业村分别达到X个、X个,种植面积分别达到X万亩、X万亩;土鸡养殖规模达到X万羽、香猪X万头、中蜂X万多群。
   2、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招引一批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品改提质,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发展后劲。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X家,拥有湘佳股份、杨氏果业、正大集团等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3、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
   坚持财政优先保障、金融优先服务农业产业,继续在每村设立村级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基金,对发展种养业的农户进行奖励。进一步推动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近五年来,全县累计拨付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基金X亿多元。
   三、以生态文明为结合点,坚持绿色发展有机融合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继续坚持绿色减贫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我们坚定不移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因地制宜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持续擦亮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较好的县”名片。
   1、保护绿色生态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重点水域治污治岸治渔,抓好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清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美丽庭院、幸福农家”创建,守护好X的绿水青山。全年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X天,优良率X,空气质量改善率全省第五,饮用水、地表水水质达标率X。
   2、发展绿色经济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全力打造以富博科技为基地的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和以愿景科技、X航天磁电为中心的新材料产业园,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X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X,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X。
   3、倡导绿色生活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贯穿始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道德教化、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积极引导群众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目前,全县共建成文明卫生村X个、生态村X个。
   四、以乡村治理为着力点,坚持党建引领有机融合
   决战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都要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把“金钥匙”,为全面脱贫、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X是全国乡村治理试点县,我们把“两联两包”(党组织自治组织联动包片区,党员屋场员联户包屋场)作为开展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努力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贡献“X经验”。
   1、坚持“五个融合”,重设组织架构
   按照“地域相邻、产业趋同、风俗相近、规模适度、群众认同”原则,坚持村区、片区、屋场融合,党小组组长、片区长、屋场长融合,在职党员、兼职党员、无职党员融合,党务、政务、村务融合,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五个融合”,对原有行政村的区划旧格局、管理旧模式实行改革,进行区划重整、组织重构,每村科学划分片区,片区建立屋场,以屋场形成微治理单元,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
   2、聚焦“六个促进”,明确治理任务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群众视角,结合实际明确治理任务,发挥群众主动作用,广泛吸纳各方资源,在引导群众除陋习树新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调处矛盾纠纷和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发力,全力实现“六个促进”,即促进乡风文明、促进产业发展、促进环境整治、促进安全稳定、促进政务便民、促进民生改善,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以教育发展为例,仅X年就整合各类资金X亿元,建设项目X个,X先后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X省教育强县。
   3、建立“六项制度”,夯实工作保障
   探索建立“六项制度”,即联系服务制度、屋场协商制度、议事决策制度、应急处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考核激励制度,不断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新要求,推动乡村治理可持续发展。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成立近千支“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深入到各村、各社区参与联防联控,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在全县建立了最严密的防控网络。自X年X月X日以来,全县无一例新增确诊病例,实现了X例输入性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二代病例”零发生,牢牢守住了疫情防控的“X阵地”。
以高质量发展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提高站位,强化执行,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三农”工作新格局,谱写乡村振兴X新篇章,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一、巩固脱贫成果,坚决防止返贫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
   保持扶贫政策持续稳定。把握X年政策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坚决防止“一摘了之”。稳定提高兜底保障救助类政策,延续拓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调整优化金融扶贫、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稳岗就业等发展类政策,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认真编制“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每年明确X个示范乡镇、X-X个重点帮扶乡镇、一批重点帮扶村,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整体提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加大监测帮扶力度。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加强定期检查和动态管理,持续跟踪监测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建立健全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行动态清零,切实防止返贫致贫。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建立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发现返贫致贫隐患苗头,提前落实预防性措施;出现返贫致贫,及时核实原因,给予精准帮扶。要保持机构队伍总体稳定,切实把工作做实做细,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防范化解扶贫领域风险。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加强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管控,积极稳妥防范逾期不良风险,根据国家新的金融助农政策,做好过渡期内的小额信贷工作。加强村级光伏电站的运维管理,规范发电收益的分配使用,促进村级光伏发电项目规范运行、持续发挥效益。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监督管理,抓好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试点工作,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规范处置权,公开监督权,确保扶贫项目资产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效益。
   二、扛牢政治责任,保障粮食安全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作为粮食生产大县,始终把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应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细抓好。
   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打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严防“大棚房”问题反弹,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X万亩耕地、X万亩基本农田的底线。规范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重点抓好涔天河灌区X段、上坝灌区改造建设,加快干渠、支渠沿线耕地开垦、改造进度,确保今年新增耕地X亩以上、全县耕地面积稳中有增。
   坚决遏制耕地抛荒。继续抓好“治理抛荒三年行动”,从严从实落实遏制抛荒十条,及时严格兑现奖惩,精准落实惠农保耕补贴政策,推动粮食生产稳中有进。积极引导承包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对外出务工或不愿耕种而抛荒的耕地,及时组织代耕代种、托管服务或协调流转,确保应耕尽耕、应种尽种,确保不出现一亩一丘田抛荒现象。
   坚决提升产能质量。稳定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严格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广大群众种粮积极性。抓实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做好水利工程,充分利用高岸田、天水田、渗漏田等资源发展旱杂粮生产,确保旱涝保收,稳产高效。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办点工作责任制,扎实做好万亩、千亩、百亩办点示范,带动粮食生产扩面提质。大力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运用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模式,提升机械化水平,降低种粮成本。聚力推广良种良法,扩大优质稻生产,精耕细作,提升粮食品质。
   三、强化要素保障,稳定市场供给
   强化要素保障,切实抓好产业规划、土地流转、主体培育、育苗供应、技术培训和示范点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抓好生猪稳产保供。持续恢复生猪养殖产业,抓好温氏、永邦、X现代农业集团优质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做实现代化生猪养殖全产业链,不断做强提升龙头牵引能力。引导鼓励温氏、永邦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带动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家庭农场,支持帮助散小养户及时完成栏舍改造、技术升级、恢复生产,补栏增养;支持鼓励发展绿色规模养殖,稳定提升养殖规模,确保年内生猪出栏X万头以上,稳定猪肉供应市场。
   优化粮油果蔬供给。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作用,摸清粮油、果蔬产业产量、品质等问题,筛选出适宜推广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示范推广一批优势粮油果蔬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提升粮油果蔬等农产品供给质量。
   畅通现代供销体系。引进农产品外贸企业、进出口专业平台运营团队,做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永州配送中心功能,抓好X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快中农批冷链永州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切实打造“内外贸一体化”的果蔬供应销售出口平台。引进培育一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和出口基地认定,加快组建“农餐、农超、农淘、农工”四大产销网络,推动种养业向产、加、销一体化拓展,畅通产销物流主动脉、完善毛细血管微循环。
   四、打造特色品牌,推进产品融合
   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坚持品牌发展理念,建好全产业链。围绕“一核两轴六带”县域空间布局,以农业优势产业为主线,以重大技术推广为牵引,加强规划引领、资源整合、政策集成,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推动“一谷(优质水稻)一果蔬(脐橙、蔬菜)一茶(油茶)”等优势粮油果蔬产业升级。围绕建好农业全产业链,依托永州职业农民学院教学科研和县内农技推广资源,
   实施“基层人才定向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创新联结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管理机制,培育打造一批融产销加于一体的本乡本土小微现代农业企业,推动农业增长动力加速转换、农业经济结构优化重组。重点围绕打造“天下谷源”、“道州脐橙红”等特色品牌,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建立指标体系,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着力破除天下谷源卖不出好粮、湘南油海产不出好油、X果蔬穿他人马甲的窘境。
坚持融合发展理念,打造文生旅精品路线。X最大的特色就是文生旅资源、农业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天下谷源、理学圣地等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是X高质量发展希望之所在、乡村振兴源动力之所在、融合发展关键支撑之所在。坚定不移地打造好潇水、濂溪、洑水等三条文生旅精品线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久久为功,十年磨一剑,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人引进来、把农产品卖出去。抢抓建党X周年契机,加强与各方有效对接,选择石马神、豪福、禾塘、葫芦岩、水南浮桥等重要节点进行保护性开发,抓好红军民俗购物街项目、长征营站、研学基地,扎实做好X***级景区创建工作,打响全国著名党建研学旅游目的地品牌。抓好濂溪一脉乡村旅游示范片建设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lxzw.com/13266.html
(0)
投稿用户
上一篇 2022年9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7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